洛阳12处古建筑:从龙门石窟到白马寺,尽显5000年文明魅力
洛阳12处古建筑:从龙门石窟到白马寺,尽显5000年文明魅力
《黑神话:悟空》游戏的火爆,让中国古建筑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洛阳,这座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城市,拥有众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龙门石窟:1300年历史的佛教艺术瑰宝
《黑神话:悟空》游戏截图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的宝库,10万余尊佛像伫立于此,其中最大规模的「奉先寺」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作为唐代时期首屈一指的皇家石窟,奉先寺以恢宏气派象征着唐高宗时“天子一号”功德窟的重要地位,其佛教雕刻艺术更是达到了唐代最高峰,群雕举世瞩目。
奉先寺里的卢舍那大佛端坐高座,在千年的岁月中俯视着前来观瞻礼拜的芸芸众生,佛的俯视、众生的仰视,目光在悠远空寂中交汇,庄严肃穆又敦厚睿智。
迦叶、阿难侍立两侧。年长者迦叶,是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肃穆持重,传说是个苦行僧。年轻者阿难,丰满圆润、温顺虔诚,因长于记忆,被称为“多闻第一”。
文殊、普贤二菩萨守护在侧,头戴宝冠,身披璎珞宝珠,颇有雍容华贵、端庄矜持的气质;两侧天王和力土造像充满动感,身披铠甲、威武雄壮,赤膊袒胸、勇猛逼人。
关林:世界最高等级的关庙
洛阳关林,这是世界最高等级的关庙。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冬,一代英雄关羽,壮志未酬,大义归天。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以王侯之礼厚葬关羽于关林,并建庙祭祀。
在中国,能称为“林”的只有两处,一处是山东曲阜的孔林,另一处就是洛阳的关林。关林是海内外始建年代最早的关庙,也是世界唯一一处“林、庙”合祀关公的圣域,在世界三万余座关庙中地位最高。
关林建筑群规格按照宫殿形式修建,布局严谨壮观,文化内涵丰富,可谓中原地区一大建筑奇观。现存建筑主要有千秋鉴楼、大门、仪门、拜殿(启圣殿)、正殿(平安殿)、财神殿、春秋殿、牌坊、关羽陵墓等,呈南北中轴线布局,高低错落;钟鼓楼、娘娘殿、五虎殿、东西廊房等建筑则沿此线左右对称,主次分明。
白马寺:中国佛教的发源地
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世界著名伽蓝,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白马寺坐拥两个“第一”和一个“唯一”,即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中国第一古刹和世界上唯一一座拥有四国风格的国际化寺院。
寺内红墙砖瓦,绿竹悠悠,佛音袅袅,韵味十足。今天,在白马寺内的很多古迹中,人们最熟悉的当数“白马寺六景”:清凉台、腾兰墓、齐云塔、焚经台、断文碑、夜半钟这六大古迹,几乎涵盖了白马寺的“前世今生”。
白马寺历史悠久,上述六处古迹分别承载着它不同的历史记忆。比如,清凉台地处南宫旧址,被称为六景之首,相传汉明帝刘庄年少时,曾在这里避暑读书。后来,摄摩腾、竺法兰还在这里译出了中国第一部汉文佛经。
齐云塔始建于东汉明帝时,本称“释迦舍利塔”,后屡毁于战火,至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得以重修。金修释迦舍利塔为四方形、叠涩密檐式砖塔,共13层,高约25米,是洛阳一带现存最早的金代地面建筑之一。
1990年,齐云塔院被辟为河南省第一座比丘尼道场,与附近的狄公祠同被划归白马寺。来此参观,也别忘了瞻仰一代名相狄仁杰之风采。
文峰塔:洛邑古城的标志性建筑
“洛阳有座文峰塔,离天只有丈七八”。说起「文峰塔」你可能不熟悉,但说起洛邑古城你一定听说过,而这座文峰塔就伫立在全国著名的“汉服打卡地”——洛邑古城之中。
文峰塔始建于北宋,明末毁于战火,清初重建,至今保存基本完好。塔身九层,通体用青砖砌成,是一座密檐式砖石塔,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至今,几经修缮,文峰塔擦去周身封尘,再展娇颜;古塔周边,落成文峰塔非遗文化产业园区,也成为古都洛阳又一张靓丽名片。
如今漫步文峰塔周边,烟柳画桥、衣香鬓影、笙歌绕梁、灯火璀璨……一排排精致古风建筑和随手就能定格出美丽画面的景色,宛若一秒梦回盛唐。
鼓楼:洛阳老城的地标性建筑
热闹的丽景门西大街,是人声鼎沸,是字画小吃。从西大街一路逛吃到十字街,便忍不住左拐继续觅食,你是否注意过,在正前方不远处的东大街上,还有处「鼓楼」静静伫立在那里。
将视线聚焦到老城东大街,这里的鼓楼,正名“谯楼”。据《洛阳县志》记载,鼓楼原建于现在的老城青年宫广场,明朝万历年间建福王府时移建于东大街,清朝顺治年间和乾隆年间曾两次重修。
鼓楼的基台用大青砖砌成,开有门洞供行人、车辆通行。基台南北两侧有台阶可以登楼,上为二层重楼。门洞的东西两端上部均镶有石匾,东端刻“就日”二字,西端刻“瞻云”二字。基台上的重楼内存有一口大钟,据传,钟敲响后能与白马寺内的大钟共鸣。
周公庙:洛阳的历史文化地标
谁来洛阳,没有在紧邻应天门的「周公庙」外围的红墙处拍过“人生照片”啊。周公庙位于定鼎南路与五贤街交叉口,坐北面南,院落呈长方形,现主要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元圣殿基址、定鼎堂、二殿(礼乐堂)、三殿(先祖堂)等,其中,定鼎堂是该庙年代最久的建筑。
远观定鼎堂,庄重中流露着些许典雅,尤其是正脊上的石刻雕花颇有韵味,正面是双龙戏珠,背面是凤舞牡丹。定鼎堂主体建筑未用一根钉子,属于榫卯结构的纯木质建筑,内部梁架为抬梁式结构,有辽金建筑的遗风,堪称古建筑精品。
走进定鼎堂,两侧壁画炫彩飞扬,中间的几尊塑像高大威严。仔细观察塑像您会发现,多数塑像色彩艳丽,唯独东侧的伯禽像稍显暗淡。
这尊泥塑像是周公庙内的重量级馆藏文物之一,此像高246厘米,宽90厘米,是河南省保存较好的明代泥塑像之一,颇具艺术、文物和历史价值。此塑像虽历经数百年,但风采依旧,走近观察,只见该泥塑惟妙惟肖,人物神态含蓄,相貌端庄,颇为儒雅。古代塑像所用的颜料多从珍稀的矿物质中提取,因而可以保留长久,十分珍贵。
洛阳民俗博物馆:清代建筑风貌与民俗文化
在洛阳市瀍河区新街433号,有一处清代古建筑群,在这里不仅可以观赏清代建筑风貌,还能感受洛阳民俗文化魅力。这里就是洛阳民俗博物馆所在地。
洛阳民俗博物馆依托清代古建筑「潞泽会馆」而建,建筑面积5010平方米,现存舞楼、钟鼓楼、东西穿房、东西廊房、大殿、后殿、东西配殿等建筑。整个古建筑群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是中原地区清代建筑的典范。
潞泽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系山西潞安府(今长治市)、泽州府(今晋城市)两地居洛商人集资所建,供商贾聚会、货物集散、商洽接待。所建之初因供奉武财神关公而得名关帝庙,民国时期更名为潞泽会馆。1988年被辟为洛阳民俗博物馆。
洛阳民俗博物馆现设有河洛地区民间信俗、婚俗、寿俗、民间工艺、刺绣服饰、生活器具、农具、交通工具、床具9个基本陈列展览,通过展出民俗文物,宣传和弘扬民俗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祖师庙:道教文化的重要遗址
祖师庙建于元末明初,是为了纪念道教的始祖老子而建的。如今的在老城区北大街北口的洛阳老子纪念馆是在祖师庙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清朝时期,这里曾经供奉过道教中镇守北方的神灵真武大帝,所以又被称为真武庙或玄武庙。在清朝末年这里又重新改为祖师庙。
祖师庙占地面积约1700平方米,现存前殿、大殿和东耳房。其中,大殿坐北朝南,面阔5间,进深3间,殿内左右暖阁各1间,歇山顶,四周斗拱,飞檐起翘,琉璃瓦覆盖,顶部正脊两端有陶塑龙吻,脊背饰龙、荷花彩陶浮雕,殿顶四角戗背上塑四神。
大殿内,除了两米多高的老子雕像外,旁边还站立着两名“童子”。殿内墙壁上绘制的彩色壁画,生动再现了老子的重要经历。包括老子出生、拜师、在洛阳担任守藏史、著《道德经》、西出函谷关等。
九龙庙:清代建筑风貌与民俗文化
九龙庙位于偃师山化镇石家庄村南,庙宇坐北朝南,临伊洛河而建,占地3400平方米,建于清代嘉庆年间,是当地船工为纪念治水能手黄守才、祈福船运平安而修建的,庙宇内关于黄守才治水故事的雕刻和图画随处可见。
九龙庙保存下来的建筑,从南而北有钟鼓楼、偏殿、正殿、后殿和耳房。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正殿,砖木结构,坐落于庙院中心平台上,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基本呈正方形。大殿内部为四柱六梁,均彩绘,四角斜梁上饰垂花式寿桃木雕,梁柱接榫处有雀替。脊檩上有“大清嘉庆十六年二月初三日创”字样。
吕祖庙:道教文化的重要遗址
洛阳吕祖庙位于老城区北部的邙山之上,建于清康熙年间,是为了纪念道教全真派“北五祖”之一的吕洞宾而兴建。初建时,其规模较小,后经多次重建和扩建,规模逐渐扩大,现存有山门、前殿、正殿、配殿、厢房等建筑,庙内三进两院,布局严谨,红墙黄瓦,砖雕栩栩如生。
吕祖庙坐西朝东,现有建筑依山势起伏而建,由前至后呈台阶式上升。吕祖庙的山门为砖石结构,面朝东。山门内侧正中有一朵硕大的牡丹,两边的二龙雕刻精美,生动传神。入山门后拾级而上,穿过卷棚,是吕祖庙的前殿。殿前古树环绕,青烟袅袅,朱窗若隐若现。殿内正中的方形供台上为吕祖阁,阁内供奉吕祖像。前殿后为正殿,两侧有配殿、厢房。此外,庙内还有石狮一对,古碑十多通。
南岳庙:北魏时期的皇家寺庙
南岳庙位于伊川县鸣皋镇鸣皋村北的衡桃山上,始建于北魏,坐北朝南,殿阁雄伟,雕梁画栋,飞檐挑角。现存大殿,砖木结构,面阔三间,山门、厢房、后殿为当代新建,规模宏大,建筑精美。
南岳庙为伊川八大景之一。相传北魏孝文帝南巡,尊鸣皋主峰为南岳衡山,建庙祭祀,香火鼎盛。大殿为歇山式建筑,面阔11.3米,进深10.35米,殿内建筑有圆形立柱两根,四周有假昂28个,部分瓦当属唐代建筑,殿内宽9米,中门宽2.3米。殿东墙壁的明代壁画,因年久失修,脱落严重。殿西壁画为现代绘制。
大殿门东侧有数通历代重修碑,一通为清康熙年间重修碑记,另一通为清乾隆四十一年金粧(zhuāng)南岳庙正殿寝宫神像碑记。
三官庙:历经洪水而不倒的古建筑
三官庙位于洛龙区李楼镇,该庙始建于魏晋时期,鼎盛于隋唐,本是为祭祀尧、舜、禹而建,又名三皇庙、三元庙。清道光年间,三官庙被洪水冲刷,唯独大殿在水中屹立不倒。后来,村民们筹款把庙迁到了现在的位置,并多次捐资修缮。
三官庙现存一轴三进,一进为三官大殿,供着天官、地官、水官,三开间,硬山式土木建筑,二层台梁柱,梁上有山水、龙凤图案,间有孔雀、牡丹彩绘陪衬,十分精美;二进三进分别是大王殿、三仪殿、十王殿等沿轴线分布,均为硬山式台梁土木建筑。
如今,三官庙内有各种重修记载、记事碑刻34通,明清石碑18通。
泰山庙:唐代建筑风貌与泰山文化
孟津里村的南部有一座泰山庙,此庙始建于唐朝,明清时期经过重修和复建,曾有“怀庆府八县第一庙”之称。泰山庙坐北朝南,布局精巧,庙内建筑错落有致,主要供奉五岳之尊泰山神——天齐仁圣大帝,目前,庙里还留存有清代石碑、建筑构件和古树等。
据村里人介绍,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这里都会举办传统庙会,热闹非凡,历史上曾有“南有关帝庙,北有泰山庙;南有关林会,北有里村会”之说。
老君庙:清代建筑风貌与道教文化
老君庙位于偃师大口镇郭家村。据当地人讲述,这座庙经清朝乾隆年间一位名叫郭民膏的老人重修,现存大圣殿和太清宫两座相连的古建筑,均为硬山式砖木石混合结构。
大圣殿为三架梁带前廊,正脊施二龙戏珠图案,顶覆灰色板瓦,檐下有石质斗拱8攒,斗拱两侧施有花卉图案,斗拱与斗拱之间有减底浅浮雕人物故事6幅,斗拱下有石质卧坊、立坊及雀替。廊前有2个青石质明柱,门口有石狮2个。
太清宫建筑风格同大圣殿,只是刻画内容及楹联有所不同。大圣殿和太清宫廊前有弧形砖券门洞相连。大圣殿和太清宫两殿连在一起,且石刻内容繁多、精美,堪称一绝,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石料好、浅刻艺术高超,可谓建筑精品。
偃师城隍庙:明清时期的宗教建筑
偃师城隍庙位于北关社区。偃师城隍庙坐北朝南,山门洞开。进门,为长达50米的通道。通道之北,经香炉、卷棚,便是庙内核心建筑——城隍大殿。殿南为一大型戏楼,斗拱飞檐,与舞台有通道相连;殿东有大钟,钟旁竖清代碑刻等;殿西有清代青砖残垣及立柱等。
以上还只是洛阳5000多年文明史中被保存下来的小小历史切片,值得探访的地方还多得很呢。可能有很多宝贵的文明遗迹,经历漫漫岁月长河,已经只存在于人们的口中、历史的记载中、古碑的石刻中、邙山的厚土中……可,有洛阳在,有一代代中华儿女在,这份记忆就能永存,像西游里的中式美学,源远流长,亘古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