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遗址发现最早“龙图腾”和都邑城墙,夏文化研究获重大突破
二里头遗址发现最早“龙图腾”和都邑城墙,夏文化研究获重大突破
近日,二里头遗址传来两项重大考古发现:一件精美的绿松石龙形器和可能的都邑城墙。这些发现不仅为夏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也让我们得以一窥夏朝的文化风貌。
“龙形神器”:最早的“龙图腾”现身
在中国考古博物馆展出的一件绿松石龙形器,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件文物出土于偃师二里头遗址,距今约3700多年,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龙图腾”作品。
龙形器长64.5厘米,由2300多片各式绿松石片精心镶嵌而成,形态栩栩如生。据推测,这件龙形器原本是放置在墓主人右臂之上,象征着权力与地位。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吉祥和力量的象征。然而,龙的起源却一直是个谜。有学者认为,龙的形象可能源自古代的蟒蛇。《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夏朝时期就有豢龙氏和御龙氏,能够驯养和驾驭龙。这些记载表明,龙在上古时期可能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动物,而非单纯的神话传说。
从考古发现来看,龙的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早在新石器时代,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就发现了距今约八千年之久的石摆塑龙形。此后,在红山文化、凌家滩遗址、濮阳西水坡遗址等地,陆续发现了各种形态的“原龙纹”,包括蛇形、猪形、鱼形等。这些发现表明,龙的形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形态。
除了龙形器,二里头遗址还出土了另一件珍贵文物——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这件文物长15.9厘米,铜牌上镶嵌了300至400余颗绿松石,工艺精湛,兽面纹栩栩如生。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金镶玉”作品,展现了夏朝工匠的高超技艺。
城墙之谜:二里头都邑的防御体系
在与二里头遗址隔洛河相望的古城村,考古人员发现了一道夯土墙,这极可能是考古学家们苦苦寻找60余年的二里头都邑城墙。这一发现不仅扩大了二里头都邑的已知面积,也为探索其整体布局提供了重要线索。
古城村遗址位于二里头遗址北侧的洛河北岸。自2021年发掘以来,考古队已发现二里头文化时期的3条壕沟(G1、G2、G3)和1道夯土墙。其中,G2、G3、夯土墙大致平行,均位于古城村遗址东、北部。已发现的部分均呈拐尺形,包括西南-东北走向和南北走向的部分。西南-东北走向部分长度超过1800米,南北走向部分长度超过300米。
这些壕沟和夯土墙的方向与二里头遗址主干道路、墙垣、夯土建筑等主体遗存一致,时代相同,在东、北方向对二里头遗址形成围合之势。因此,考古专家推测它们极可能是二里头都邑外围的壕沟和城墙。
二里头遗址中心区现存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是“寻夏”的关键点位。自1959年我国首次明确以探索夏文化为目标的田野考古正式启动以来,二里头遗址发掘与研究工作持续进行。然而,长期以来,二里头遗址未发现城墙,成为几代考古人心头的遗憾。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中国古代都城往往筑有城墙。此次城墙的发现,将极大改变我们对二里头都邑、二里头文化发展水平的认识。目前,相关发掘、研究工作仍在进行中,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多关于夏朝的秘密将被揭开。
这两项重大发现,不仅展示了夏朝精湛的工艺水平和高超的建筑技术,也为我们理解夏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绿松石龙形器的出土,让我们得以一窥夏朝的宗教信仰和艺术成就;而城墙的发现,则揭示了夏朝都邑的防御体系和城市规划。这些发现将进一步推动夏文化的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早期文明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