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三杰之冯国璋:辛亥革命中的关键角色
北洋三杰之冯国璋:辛亥革命中的关键角色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迅速席卷全国,清政府岌岌可危。在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革命中,冯国璋作为北洋军的重要将领,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军事行动:镇压起义的前线指挥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紧急调集北洋军前往镇压。冯国璋当时正在滦州参加清军会操,接到命令后立即赶往北京参与会议商讨平叛事宜。清廷经过一系列会议商讨,于14日下令陆军第四镇和第三、第十一混成协编为第一军,派荫昌督率开赴湖北前线,第五镇和第五、第三十九混成协编为第二军,由冯国璋任总统,预备取道津浦路南下,坐镇镇江防止民军起义。第一镇和禁卫军编为第三军,由军谘府大臣载涛督率,驻守京畿,拱卫首都。
冯国璋在北洋军中原本并不是直接带兵的军官,而是长期督理北洋军的陆军学堂和将弁学堂。因管理风格刚柔相济,将学堂办理得有声有色,得到朝廷嘉奖。又因其丰富的军校管理经验,后来就任清廷设立的陆军贵胄学堂总办。这也给冯国璋和满族的王公贵族们的感情打下了基础。由传言说在王公讲习班,从摄政王载沣以下各王公贵族,都曾经听过冯国璋讲课,非常佩服冯精湛的军事知识,又特别赞赏冯对朝廷的忠心,对冯以师礼相待。
袁世凯重被清廷起用,任命为湖广总督,督办湖北剿抚事宜。20日袁世凯致电内阁,请求召集旧部迅抵彰德筹商军事部署,其中重点提到冯国璋:“军谘使副都统冯国璋,饶有时略,详明谙练,从凯治兵甚久。拟请饬令迅速来彰,筹商一切,并同凯南下,协商布置。闻该员将编集第二军,但此时匪情尚未深悉,备援不妨先定,而调发不必甚急。俟凯抵前敌查
在袁世凯的指挥下,冯国璋率领第二军南下,与起义军展开激战。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丰富的实战经验,成功镇压了武昌起义,为清政府暂时稳定了局势。这一行动不仅展现了冯国璋的军事才能,也进一步巩固了他在北洋军中的地位。
政治立场:从袁世凯的忠实追随者到反对帝制
冯国璋与袁世凯的关系源远流长。早在天津小站练兵时,冯国璋就因出色的军事才能和丰富的军事知识,得到了袁世凯的赏识。在袁世凯的栽培下,冯国璋迅速崛起,成为北洋军的重要将领。武昌起义后,冯国璋更是坚定地站在袁世凯一边,全力支持其镇压革命。
然而,随着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野心日益膨胀,冯国璋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他与其他北洋将领一起反对袁世凯的帝制计划,认为这将给国家带来更大的动荡。冯国璋的这一立场转变,反映了他在政治上的成熟和对国家前途的深刻思考。
矛盾与波折:府院之争中的关键角色
袁世凯去世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冯国璋被补选为副总统。然而,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的“府院之争”很快爆发,冯国璋再次成为关键人物。
在府院之争中,冯国璋最初支持黎元洪,反对段祺瑞的对德宣战政策。他公开发表声明,反对加入协约国,主张对外政策应慎重从事。这一立场使黎元洪看到了与段祺瑞一决雌雄的资本。
然而,随着局势的发展,冯国璋的态度再次发生变化。他开始与段祺瑞合作,共同反对黎元洪。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后,黎元洪辞职,冯国璋进京任代理总统,段祺瑞复任国务总理。这一转变反映了冯国璋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灵活应对能力。
历史评价:矛盾与波折中的政治家
冯国璋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与波折。他既是北洋军的杰出将领,又在关键时刻展现出政治家的智慧;他忠于袁世凯,却又在关键时刻反对袁世凯的帝制计划;他在府院之争中立场多变,却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
冯国璋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展现了他作为一名军事家和政治家的复杂性。他的故事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篇章,也是理解中国近代政治军事变迁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