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汉唐政治制度的革新与制衡
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汉唐政治制度的革新与制衡
在中国历史上,汉朝和唐朝都是强盛的朝代,素有“强汉盛唐”的美誉。那么,这两个朝代的政治制度有何不同?谁更胜一筹呢?
汉朝沿袭秦制,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位高权重,负责行政事务,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威胁到皇权。直到汉武帝时期,通过设置内朝来架空丞相,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丞相权力过大的问题。
唐朝则继承了隋朝的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将中央大权划分给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长官均为宰相,这样既平分了相权,又相互牵制,避免了大权的集中。从中央政府的设置来看,唐朝的制度更加合理。
在地方制度方面,汉朝实行郡县制,郡县拥有较大的自主权。而唐朝加强了中央集权,地方长官的自主权相对较小,受制于朝廷派来的巡查官员。这些官员后来发展成为节度使,为后来的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因此,在地方制度上,唐朝不如汉朝。
在选人用人方面,汉朝主要实行察举法,这种选拔方式容易被名门望族把持,使贫寒子弟难以出头。唐朝则延续了隋朝的科举制度,通过科举选拔人才,打破了世家门阀的垄断,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出路,也能够更全面地选拔人才。在这方面,唐朝的科举制度无疑是一个进步。
两个王朝都存在一个致命问题:汉朝到了东汉时期和唐朝的中后期,都出现了严重的“宦官专权”。此外,东汉还有“外戚干政”,唐朝则有“藩镇割据”,这些问题最终都导致了王朝的覆灭。
制度演变
汉代中央政府采用三公九卿制。西汉的三公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东汉的三公是太尉、司徒和司空。唐朝则用三省六部制取代了三公九卿制。
表面上看,六部和九卿没有本质区别。九卿相当于各部门部长,六部尚书也是如此。但九卿制有一个问题,就是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不分。例如,太仆掌管皇帝的舆马和马政,虽然看似是个弼马温的职位,但却是九卿之一。因此,改革势在必行。在三省六部制下,国家事务归六部管理,皇家事务则由寺监负责。太常寺负责祭祀、光禄寺负责宴会、卫尉寺负责器械、宗正寺负责宗室、殿中省和内侍省负责皇帝的饮食起居。而六部则成为纯粹的行政部门。
三公的权力过大是一个大问题。行政、军事、监察分别被三公掌握,三公各自独立开府办公。如果遇上国家大事,三公需要开会商议方案,然后呈报皇上。皇帝只需听汇报、做决定即可。当像汉武帝这样的强势皇帝出现后,这种制度必然会被打破。尚书原本是宫中管理生活的职位,汉武帝从朝中选调能臣担任尚书,并命大司马卫青领尚书事,结果尚书反而成了决策机构,相府的权力被边缘化。汉光武帝成立尚书台,尚书成为正式机构。曹魏黄初三年,尚书台搬出宫外。大约在晋朝时,改名为尚书省。
但是,三公被挤走后,尚书省又成为皇权的威胁。于是,汉宣帝开始扶植中书。同样,中书在晋朝也成了中书省。但中书再次成为皇权的威胁,因此门下省出现了。
这就是三省的来历。可以看到,三省的出现是为了遏制权力。但三省又往往成为新的皇权威胁者。因此,隋唐决定让三省互相制衡,避免一家独大。
中书省负责起草法令,但法令能否实行要看门下省的复核。如果没有门下的副署,即使是皇帝的诏书也没有法律效力。门下省甚至有将原件退回的权力,称为“封驳”。
中书省和门下省之间存在制衡关系,为了提高效率,避免封驳,两省会召开政事堂会议。政事堂后来有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字——中书门下。
尚书省负责执行,其长官是尚书令。但因为唐太宗曾任尚书令,所以这个职务就没人能担任了。尚书省的两位副长官左右仆射成为最高领导。左右仆射看上去地位很高,但如果没获得“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进而获得参加政事堂会议的资格,就连宰相也算不上。而很多比左右仆射地位低的官员,一旦获得这个头衔,也就成了宰相。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两种制度都进行了相权的分割,但三公九卿制是三权并列,互相不制衡,且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不分。而三省六部制则实现了相权的相互制衡。尚书省有行政权但无决策权,中书省有决策权但无批准权,门下省有批准权但无执行权。可以说,两种制度各有优劣,唐朝只是在隋朝制度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对皇权的控制力更强一些。
本文原文来自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