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乱体验外卖员:揭露工作强度真相
潘乱体验外卖员:揭露工作强度真相
近日,知名科技博主潘乱亲自体验外卖员工作,并在播客节目中分享了他的经历和感受。这次体验不仅让他对外卖员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公众对外卖行业的运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被困在廉价的同情里”
11月14日,潘乱在个人朋友圈宣布成为一名新骑手,并成功送出了第一单。在接下来的八天里,他亲身体验了外卖员的日常工作。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在一次上午四单超时后,他被平台强制下线两小时。利用这个间隙,他在好友关雅荻的播客节目中谈到了自己的体验。
潘乱坦言,最核心的发现是骑手不是困在系统里,而是困在廉价的同情里。他观察到,很多人带着怜悯、俯视的眼光看待骑手工作,甚至收入不如骑手的保安都能拦下外卖员,同时又觉得外卖员辛苦。这种矛盾的态度反映了社会对外卖员的误解。
外卖员:一个被误解的职业
潘乱认为,外卖员的工作性质类似于竞技体育的计时赛,需要与时间赛跑。他指出,除非中国人都错峰吃饭,否则外卖员很难避免高峰期的高强度工作。平台在午餐高峰期对新手的“保护”措施,如强制下线,实际上是为了平衡用户体验和骑手表现。
潘乱还提到,外卖配送作为一种“兜底型”工作,为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就业缓冲。骑手们最在意的是“更自由,赚得多”。与传统工作相比,外卖骑手具有较高的自主性,主要依靠手机APP进行工作调度。此外,工资即时结算也是吸引骑手的重要因素。
系统与人性的博弈
潘乱指出,外卖行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平台、商家、骑手和消费者四方利益。让四方都满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平台需要在保证用户体验的同时,平衡高额运营成本;骑手要在时间压力下努力完成配送。这种多方博弈构成了外卖行业的基本运作逻辑。
潘乱还对比了快递员和外卖员的差异。他认为,快递员因为人员稳定,更容易获得小区物业的信任,而外卖员的高流动性增加了进小区的障碍。这种差异反映了外卖行业去中心化的特点,以及与中心化系统之间的矛盾。
走出廉价同情,寻求真正改变
潘乱的体验和观察揭示了一个重要问题:社会对外卖员的同情往往停留在表面,而真正的改变需要从理解开始。外卖员并非需要怜悯,而是希望获得尊重和公平的工作环境。这需要平台优化规则,消费者给予更多理解,同时也需要骑手们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外卖行业作为“经济晴雨表”,其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就业状况。潘乱提到,2017年外卖员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现在行业竞争加剧,收入水平有所下降。这种变化提醒我们,外卖行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通过这次体验,潘乱呼吁社会各界更多地理解和尊重外卖员群体,共同推动外卖行业的健康发展。只有打破刻板印象,才能真正改善外卖员的工作环境,让这个群体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