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年益寿的墨旱莲
延年益寿的墨旱莲
墨旱莲,又名旱莲草,是菊科鳢肠属植物鳢肠的地上干燥部分,为常用中药之一,具有滋肝补肾,凉血止血的功效。尤其善于补肝肾阴虚,在治疗牙齿松动、须发早白、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方面,疗效奇佳,可延年益寿。
民间就流传着一个服用墨旱莲延年益寿的故事。相传唐代有一个叫刘简的人,平生爱慕仙道,只要一听说哪里有名山仙迹,就一定要去游览拜访。开元初年,刘简遇到了一位自称为“虚无子”的采药老人。虚无子被刘简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打动,便邀请刘简到自己的药园参观。
虚无子对刘简说:“长生不死是不可能的,但长寿还是可望的。”虚无子指着水池边一种长得墨绿鲜嫩的草说:“别以为只有高山上的灵芝才是仙草,这水边长的也是仙草。我就是常食这种草药,活到了100岁,至今还耳聪目明呢。”
临别时,虚无子送给刘简一包药种,嘱他回去后种在水池边、水田边,告诉他等苗长到20厘米后即可开始服用。叶片嫩时可当菜吃,夏秋可采鲜茎叶煎水喝,每天用鲜品100克左右,冬天利用阴干的茎叶每天30克煎水饮用。长期坚持必有所成。刘简回家后便遵照虚无子的吩咐来种植、食用,果然他也活到了100多岁而眼不花、耳不聋,并能看清书上的小字。由于这种植物叶子墨绿,刘简便将它命名为墨斗草。
上述故事,讲出了墨旱莲强大的补益作用,也道出了墨旱莲的植物特点。墨旱莲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原名叫做“金陵草”,始见于《千金·月令》。唐《新修本草》将其正名改为“鳢肠”,植物特点是“生下湿地,及在坑渠间亦有之,南方尤多…..高一二尺许,花细而白,其实若小莲房……摘其苗皆有汁出,须臾而黑,故多作乌髭发药用之,俗谓之旱莲子”。“鳢”本意指的是一种鱼,身上有黑色板块,又称为黑鱼、乌鳢。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释名曰“鳢,乌鱼也,其肠亦乌。此草柔茎,断之有墨汁出,故名,俗呼墨菜是也。细实颇如莲房状,故得莲名。”
从上述文献中,可以看出墨旱莲的特点:一是“墨”,就是折断茎叶,很快会有黑色汁液流出,沾水揉搓其茎叶也呈黑色;二是“旱”,莲生于水,而其生于岸;三是“莲”,鳢肠是菊科植物,有头状花序,外围是白色的舌状花,中央是管状花,果实成熟后,中央形成瘦果,形似莲蓬,因此得名“墨旱莲”,又有别名墨菜、莲子草、旱莲蓬、墨斗草、黑墨草、黑墨草等等。
鳢肠在我国大部分省份皆有生长,如湖北、江苏、湖南、江西、广东等地,且大部分为野生,常常生长于田野、路旁、溪边及阴湿地带。它的鲜嫩茎叶还可作野菜食用。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酸、入肾、肝经。一是有养肝益肾功用,著名成药“二至丸”,就是由墨旱莲和女贞子两位味组成,有很好的滋养肝肾作用。二是,墨旱莲性质寒凉,可凉血而有止血之效,可以复方用药,也可以单味药使用;用鲜品捣敷或者干品研敷,可治疗外伤出血。明《本草乘雅半偈》记载“针灸疮发,洪血不可止者,敷之立已。”可见止血效果奇佳。
墨旱莲的乌须发效果也历来有记载。唐代孙思邈《千金·月令》称“益髭发,变白为黑”,《唐本草》称“汁涂眉发,生速而繁”。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记载“须眉稀少,可望速生而繁”。迄今,墨旱莲依然是治疗须发早白的常用药,也成为抗衰、延年益寿的平价补益药。
(图片来源于中国植物图像库,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医药博物馆 冯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