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是什么?从讨好者毕业,完整分析、治疗指南!
讨好型人格是什么?从讨好者毕业,完整分析、治疗指南!
在生活中,你可能因为期待和谐的人际关系,总是忽视自己真正的感受,长久下来内心累积诸多不愉快而不敢言说。总是一味地想要讨好他人、把他人的看法或需要摆在优先位置,你是所谓的讨好型人格吗?本篇文章将详细分析讨好型人格的相关特点及治疗指南,想要改善的你一定要继续看下去!
讨好型人格是什么?
心理学家Sherry Pagoto博士表示,讨好型人格是一种潜在的不健康人际行为模式,并非人格障碍。这种行为模式来源于当事人害怕提出个人意见,担心可能会面临被他人拒绝,或是假想会因此要为失败负责,所以不敢真实表达自我。讨好型人格又被称作“取悦症”或“圣母型人格”,这样的人习惯掩饰真实自我,通过重视他人的感受或积极帮助他人,希望能因此被他人认可,并避免遭到他人的排斥,进而不需要处理与他人观点矛盾所产生可能的冲突情况,甚至会以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定义自己。长期和他人维持这样的相处模式,当事人可能会习惯忽略自我感受和错估真实情况,导致虽然很积极努力在做事,却无法顺利增加自我认同感,最终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
讨好型人格的特点,看看你中了几点
讨好者通常会有以下特点:
- 不喜欢与他人产生冲突。
- 面对矛盾,容易妥协及让步。
- 表面上积极与他人维持和谐,但是私底下会不断与亲近的人抱怨。
- 内心逐渐敏感,容易受他人言语影响。
- 为他人着想,但是却忽略自己真实的感受及需求。
- 不会拒绝他人的要求,即使是不合理的要求也全盘接受。
- 过度在意他人对自己的批评或是看法。
- 总是为符合他人的期待而努力。
- 缺少自我底线及原则,任凭他人对自己予取予求。
- 无法坦然呈现自己真实的一面或想法,总是担心说错话带给别人不好的感受。
- 希望能获得所有人的认同及喜爱,害怕被群体孤立。
- 遇到事情经常道歉或自责。
为什么会习惯于讨好别人?
心理学家Harriet B.Braiker认为,讨好行为背后有三个重要的影响要素:情感、思维、行为,这三者彼此互为因果,形成复杂的心理运作。研究显示,讨好行为具有安抚的作用,让人们能够从中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并回避掉和他人因冲突而导致的情感伤害。如果想要改变讨好行为,首先需要先了解为什么你会惯性地讨好别人:
1. 为了人际关系和谐而讨好
许多人会认为,只要表现出他人喜欢的样子,就能一直与他人维持良好的关系,使社交或职业生活更加顺利。在恋爱关系中,讨好者通常认为,只要迎合伴侣所有的要求,就能获得对方的喜爱。然而,这种思维模式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因为它暗示讨好者不认为真实的自己可以被他人接受,也无法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可以被喜爱的。讨好者会因为总是把焦点放在他人身上,最终更容易自我迷失。
2. 为获取父母有条件的爱而讨好
在许多家庭中,父母的爱和肯定往往带有条件。父母会在孩子表现出顺从时给予好的回应,而在不顺从时则给予责骂或负面评价。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这些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可能会无意识地复制在家中跟父母互动的经验,习惯通过讨好行为来获取他人关注与肯定,而非通过其他方式。此外,也有一些父母会通过鼓励子女持续表现讨好的行为,来满足自我的自尊需要。例如,你是否曾经听过以下言语?
- “你有今天的成就,还不是我栽培的。”
- “要不是我辛苦赚钱,你哪有这么好的生活。”
- “你是我的女儿/儿子,你怎么可能会差?”
3. 因害怕被拒绝或负责而讨好
善于讨好的人常会选择隐藏自己的真实看法,因为他们担心表达意见后,对方可能会生气、受伤,或因此两人必须产生冲突。所以讨好者在和人相处时,总是必须小心翼翼的,他们常认为人际关系非常脆弱,关系的信任弹性撑不住彼此的真实表露,因此不敢轻易表现自我。但这样过度小心翼翼,最后反而错失了与他人真实交流的机会,讨好者也没机会厘清自己真正想接近的人,与哪些人相处会让自己感到不自在,甚至不想继续交流,结果只剩下表面虚浮的关系。
如何从讨好者毕业?
处处表现得小心翼翼、虚浮的人际关系,会让你感到越来越疲倦,与人交流也越来越感觉到无意义。事实上,你无法也不需要满足所有人的愿望。想要从讨好型人格毕业吗?你可以参考以下方法:
1. 学会面对、处理“拒绝别人后”你有的恐惧
无法拒绝他人的原因,是因为太常用讨好建立关系,使得关系中的他人也过于习惯依赖你。如果想要改变这种相处模式,就要开始承认并练习说出自己的限制,并面对拒绝他人后内心产生的恐惧感。其实,你愿意练习拒绝,面对让他人感到失望的那刻,你会看见,拥有强韧信任感的关系,是有机会撑住这份失望,你们依旧会有互动,或是之后可以修复这段关系,这才是关系的真实流动。是的,当下你可能会感到内疚或抱歉,但记得,这可能是过去的经历,不一定是当前的真实情况。你需要做的是,展现出你跟他的想法和感受的重视,并一起讨论你们该如何合作,而不是总是在关系中只能委曲求全。
2. 练习替自己争取
你需要记得,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想法,这些都同等重要,学着把自己的需求纳入两人做决定的考量中,当有意见不一致时,这时反而是很好的练习与他人沟通协商的机会。通过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并练习讨价还价,你的感受会有所不同,如果还是以他人的需要为优先考量,你反而会失去学着爱自己和替自己争取的练习机会。
3. 与心理咨询师交谈,看懂讨好行为背后的逻辑
讨好行为也许能为你创造被他人喜爱的效果,但是长期而言,这种有条件的爱,会让你内心伴随“不这么做就不值得被爱和认可”的恐慌感,并感到越来越孤独。若想要行为转变,你需要探索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及脉络。与心理咨询师一起合作是个不错的选择,心理咨询师能够帮助你探索内心的问题与抒发心里的感受,帮助你更快地从讨好型人格中走出来!
结论
反复不停地讨好,是许多人都会遇到的困扰。讨好型人格并非人格障碍,而是一种害怕冲突、不敢表达自我、过度在意他人看法的人际行为模式。长期维持这种交友模式,会让人逐渐忽视自我需求,难以建立真实的人际关系,最终影响心理健康。如果你希望摆脱这种恶性循环却不知道如何开始,竹见好转心理咨商所拥有专业团队与舒适的晤谈空间,协助你深入了解,帮助你从讨好型人格中毕业!欢迎与我们联系,为你安排一个专属的咨询时段,让我们一起探索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