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活血化瘀功效显著,国际标准助力走向世界
川芎:活血化瘀功效显著,国际标准助力走向世界
川芎,这个看似简单的中药材,却有着不简单的药用价值和悠久的历史渊源。然而,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它的正确发音其实是“kōng”,而不是“xiōng”。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位中药界的“老戏骨”——川芎。
川芎:中药界的“活血圣手”
川芎,又称为“芎穷”,是伞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茎,主要产于四川省。它具有独特香味,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常用来治疗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性头痛、月经不调、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作为从古至今中医临床上的常用中草药,关于川芎化学成分以及作用机制的研究一直都是热点所在。而川芎可单独或组方配合应用在治疗心系疾病上,在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应用上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川芎在祖国传统医学当中的应用已经有数千年之久,根据医药典籍的记载,最早能够追溯到《神农本草经》。在本草当中,川芎被列为上品药物,原文有言“川芎,味辛,温。主治的是中风入脑,各种头痛,寒湿疼痛,筋挛缓急,刀剑等所造成的创伤,妇女月经不调、久不能产子。长期食用能够强壮身体,使筋骨壮实,不易衰老”。《名医别录》记载其主治血中之气滞,风邪痹痛及寒湿痹痛,有破积血,温中补虚之效。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言川芎酒渍服用,可治风冷头痛,风湿痹痛,妇女血闭,症瘕,产后血晕,败血冲心,落马坠下,内伤血聚,一切血气等证。《本草纲目》云:“人头穹窿高,天之象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头顶的穹窿最高,如天一样)。此药上行专治头脑诸疾,故有芎穷之名。” 以前还被按产地称为“胡芎”(来自胡戎),京芎或西芎(产自关中),台芎(产自天台),抚芎(产自江南)。按形状被叫做“马衔芎”、“雀脑芎”。如今药材行业经营者也按产地不同而将四川所产者称为“川芎”,湖南、湖北所产者称为“茶芎”,江西所产者称为“抚芎”,云南所产者称为“理芎”。亦有按生产环境及质量情况,将种在平原坝田上的称为“坝芎”,种于山上的称为“山芎”。
川芎:从田间到国际舞台
川芎是著名的川产道地药材,应用广泛。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收载中药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1607种,其中含川芎成方246个,占比15.3%。那么,当前川芎的种植、开发情况如何?产区是如何保证道地性的?下一步如何创新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奔赴川芎的道地产区——四川省彭州市、都江堰市进行了调研。
好种好活的“懒庄稼”
走在地里,低矮的川芎叶子不时蹭在脚脖子上,怪痒痒的。
这是敖平镇凤泉村一片川芎种植地。身着蓝色长外套,脚蹬一双雨鞋的刘应均和爱人丁桂兰正用小铲子,在密密麻麻的川芎中,又快又准地挖出一株株杂草,将它们扔进不远处的竹篮中。今年68岁的他已经种了十几年川芎,靠着4亩地,一年收入能到五六万元。
从种植到田间管理再到采挖,在刘应均看来,工作量不算大。“川芎是‘懒庄稼’,好种好活,我们俩就可以,只是花费时间多些。”他说,最盼的是川芎能卖个好价格。
每年到川芎采挖季节,会有人来地头收川芎。“到川芎能卖的时候,就有人骑着电动三轮车收。”刘应均指着远处一条小马路说。
在凤泉村乃至敖平镇,记者在路上,放眼两旁,全是密布的川芎种植地块,地里间或也有像刘应均一样除草的农民。据凤泉村党委书记潘贤勇介绍,村里种川芎有很多年历史,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种,毛利润能达到每亩约1万元。
3月中旬是川芎的起苗阶段,有些冬天枯萎的叶子还有些暗黄。“不用摘,过一段就好了,会自然换苗。再过一段时间,这一片就都变成绿色的了,特别有气势。”潘贤勇说,全村耕地4060亩,其中川芎种植面积达3000亩。为了保持地力、清除虫害,进行水旱轮作——收完川芎,种一季水稻;收了水稻,再种川芎。
“一般8月中下旬播种,来年5月收获。中耕除草进行3至4次。坚持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彭州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科长廖俊波说,在川芎种植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苓种(即川芎种子)繁育——从地里起挖生长健壮的植株,去掉地上部分及根茎上的须根、泥土,选择个头圆、芽多、大小适中的抚芎,运往苓种繁育地——往往在山上——繁育,等茎杆长到1米左右,采收作为种子。
这就是“山区育苓,坝上栽种”——川芎道地品质的形成要素之一。在都江堰,苓种往往会被运到青城山上培育。当地人认为,这样川芎就吸收了大山的灵气。
每年5月,当川芎地上茎的节盘显著膨大并略带紫色时,其地下根茎发育得最好,此时采挖最适时。采挖后,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晒干或烘焙干燥,再根据不同的用途制成不同形态的产品。在古代,川芎炮制方法较多,有熬制、炒制、醋制、泔制、焙制、煅制、酒制、蒸制、盐制、蜜制等方法。现代则大多采用生切制和酒制两种。
近来,一款来自中国四川的道地药材川芎(音同胸),在中药走出去过程中连获喜讯。
一个是3月15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发布了《中医药—川芎》国际标准。该标准是四川主导研制的首个中医药ISO国际标准,为川芎药材国际贸易取得了规则上的主动权,对培育中医药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具有积极的作用。
再一个是近日出版的《欧洲药典增补本11.5》发布了新修订升级的川芎质量标准,将于今年7月正式生效。本次修订与川芎特有的质量属性和特点更加吻合,符合川芎道地产区生产实际,将极大促进川芎出口,尤其是为促进欧洲贸易起到重要作用。
川芎:现代医学的新宠
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深入,川芎的药用价值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川芎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挥发油类、有机酸类、生物碱类和多糖类,在防治心血管系统疾病方面具有独特应用。川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心脉瘀阻之胸痹心痛、肝郁气滞之胁肋胀痛、肝血瘀阻之胸胁刺痛、瘀血阻滞之跌仆损伤、疮疡肿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痛、恶露不行、多种头痛和风湿痹痛等。处方中常见的名称是川芎和酒川芎。酒川芎是生品川芎经过酒炒的炮制品,酒能引药上行,增强了川芎活血行气和止痛作用。川芎可内服也可外用。内服可煎汤(每次用量3-10g),可研末(每次用量1-1.5g),可入丸、散(剂量不等,看处方药材比例和每次服用量而定),可泡酒,可药膳(川芎属药食同源的中药材之一,既可入药,也可以做菜。例如川芎炖牛肉、凉拌川芎、川芎白芷炖鱼头、川芎当归粥、川芎煮田螺等等,而且川芎苗还可以当菜吃,笔者就曾经吃过凉拌川芎苗)。外用可研末撒,也可煎汤漱口。
川芎的药理作用包括抑制大脑活动、兴奋延脑和脊髓反射、镇痛、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氧等。川芎在治疗头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症痕肿块、胸胁疼痛、头痛眩晕、风寒湿痹、跌打损伤、痈疽疮疡等方面的功效。川芎化学成分主要包含挥发油类、有机酸类、生物碱类以及多糖类等,在防治心血管系统的相关疾病方面具有独特应用。
正确发音,从我做起
了解了川芎的这么多知识,你是不是也对这位中药界的“老戏骨”有了更深的认识?下次再提到川芎时,记得要用正确的发音“kōng”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