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假新闻:四个实用技巧帮你辨真伪
远离假新闻:四个实用技巧帮你辨真伪
(图片来源:iStock)
网络的普及为我们带来了各种便利,但伴随而来的是“假消息”充斥其中,许多几可乱真、难以分辨的假消息,出现在每天浏览的网页、社群,甚至是与亲友的聊天群组里,若不小心就可能被这些错误信息误导。那么,要如何分辨网络上无处不在的假消息呢?你可以把以下这几招学起来!
分辨网络假消息之四大必学技巧
1. 追根究底消息来源
追查清楚消息的来源,是不被假消息误导的不二法门。在浏览一则新闻之前,不妨先看看它的消息来源;以国外新闻来说,如果来自《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具公信力、公开认证的媒体平台,通常内容的可信度,绝对大胜社群上网友的帖子。
国内新闻部分,由于目前各大媒体都喜欢引用网络说法,普遍可信度不如国外大媒体,若看到半信半疑的内容,建议发挥“柯南”精神求证。除了追根究底找到消息来源,也可通过消息来源的数量加以验证;例如网传某事件的影片,可试着找出其他不同视角的影片、搭配参考影片网友留言,这些都是验证消息真假的方式。
若在网上看到半信半疑的新闻,建议自行发挥“柯南”精神求证,除了追根究底找到消息来源,也可通过消息来源的数量加以验证。(图片来源:iStock)
2. 对比前文后文,勿断章取义
有时候我们会在新闻看到一句耸动的标题,因好奇心驱使而点进去看,但如果内文对该标题前文后文脉络只字不提,只为了耸动而耸动,那就要特别注意了。
文章可能是所谓的“断章取义”,仅仅只取较夸张的内容博取眼球、吸引流量,例如进行人物专访,经过恶意剪裁与拼凑,写出与受访者原意大相径庭的报道,多年前就有记者把歌手熊仔的回答,掐头去尾断章取义最后乱下标题,导致熊仔强烈不满发表“就diss取材”创作歌曲。
最好的验证方式,就是找出该句话的前文后文,全盘了解其含义;若只是一小段影片,也必须找出是否有其他相关、或是完整的影片。
3. 拆解新闻背后的动机
相信大家都有过类似经验,就是有时候在特定时间点,突然各大媒体同时炒作某新闻,例如先前就曾发生过,某新婚夫妻在社团结询问购房、或某网红在社群教粉丝省钱投资术,突然吸引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且每家媒体下的标题都类似,最终都是把结论导向鼓励买房,如果说这是巧合未免也太巧,此时的你当然不能全盘接收,不妨可以反向思考,这是否为某建商花钱操作用来带风向的“业配文”?
之所以会从社交媒体下手,是因为厂商深知这类没有附带真实背景的假新闻(创作文),会在社交媒体上通过病毒式传播,很容易成为热门话题,快速被更多人分享出去。总而言之,无论看到任何议题的新闻、尤其是匿名网友提供的消息,都要保持怀疑的态度看待。
4. 善用事实查核网站
目前台湾有由台湾媒体观察教育基金会与优质新闻发展协会共同成立的台湾事实查核中心(https://tfc-taiwan.org.tw/),专门推动事实查核业务与活动,事实查核所依据的相关资料皆予公开,查核报告经三位查核人员核校后公布,帮助网友们远离假新闻。
社交媒体部分,由台湾工程师徐曦所开发的LINE 聊天机器人服务-“美玉姨”也值得一试,能协助用户查证从通讯软件LINE上接收到各种可疑信息。
由台湾媒体观察教育基金会与优质新闻发展协会共同成立的台湾事实查核中心,专门推动事实查核业务与活动,帮助网友们远离假新闻。(图片来源:台湾事实查核中心)
至于国际部分,成立于1994年的事实查核网站Snopes,常被用于都市传奇的验证与辟谣,如今还能应用在当代新闻报道,提供新闻的背景与事实查核。此外,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安嫩伯格公共政策中心(Annenberg Public Policy Center)于2003年创立的“FactCheck.org”、全球性通讯社《路透社》(Reuters)也都有提供事实查核服务,建议网友可多加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