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大会:最新诊疗进展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大会:最新诊疗进展
近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消化系病学术会议在武汉召开,会议聚焦消化系统疾病的最新诊疗进展,包括多种消化道肿瘤的数据、国内外发布的多项指南和共识、肠道菌群相关研究、幽门螺杆菌致癌机制的新突破、消化道肿瘤的早期筛查与精准分型等方面。这些成果将有助于提升我国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水平,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方案。
消化系统疾病是常见的健康问题,据统计,在我国疾病谱中占比重较大,患病率居主要疾病第4位。近年来,随着诊疗技术与医疗服务持续发展,消化内镜技术使治疗更加精准化、舒适化和微创化,大大提升了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原先一些需要通过外科手术才能治疗的疾病,现在通过内镜技术就能完成。另外,消化系统疾病中治疗药物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以前只有糖皮质激素、免疫制剂这类药物,现在也有针对各种炎症靶点、关键靶点的药物治疗,比较严重的炎症性肠病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
在消化道肿瘤领域,早期筛查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接近一半的癌症可以预防,1/3的癌症可以通过筛查早期发现,从而获得治愈的机会。例如,食管癌的高危人群包括40岁以上且有相关危险因素的人,筛查建议包括定期进行内镜检查,预防建议包括不吸烟、不饮酒、合理饮食等。其他肿瘤也提供了类似的详细信息。
在肠道菌群研究方面,最新研究揭示了肠道微生物组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复杂关系。例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分析近2000人的肠道微生物组,发现了数十种潜在的新抗生素。研究团队专注于肽类物质,通过计算分析和实验验证,发现超过一半的候选抗生素有效,其中prevotellin-2的抗感染能力与FDA批准的抗生素多粘菌素B相当。此外,海德堡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斯普利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特定肠道细菌能够转化环境中的致癌物,促进肿瘤生长。研究发现在小鼠模型中,抗生素可以显著降低癌症发生率,揭示了肠道菌群在癌症发生中的重要作用。
在幽门螺杆菌研究方面,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李长龙副教授团队在《Gastric Cancer》上发表的重要研究,揭示了幽门螺杆菌(Hp)通过TLR6通路诱导宿主免疫耐受的机制。研究发现Hp持续感染过程中,通过调控胃上皮细胞TLR6/JNK信号通路抑制IL-8分泌,减少中性粒细胞募集,从而实现免疫逃逸。这一发现为Hp的清除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这些最新研究成果将为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同时,多学科诊疗(MDT)模式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通过多位专家的协作,为患者制定最合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从而避免误诊,提高医疗效率和医疗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