砗磲的功效与作用
砗磲的功效与作用
砗磲,又称车渠,是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特有的一种大型海产双壳类生物,既是稀有的有机宝石,也是佛教圣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砗磲与金、银、琉璃、玛瑙、珊瑚、珍珠并称为七宝,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药用价值。
药用价值
砗磲具有显著的药用价值。据《海药本草》记载,砗磲性大寒、无毒,主要功效为安神和解毒。《本草纲目》中提到,砗磲味甘咸,性大寒,无毒,入肾经,可用于解毒和安神。
典籍记载
1.《本草纲目》记载,砗磲具有镇心、安神的功效。
2.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砗磲能够防止老化,增强免疫力。
3.砗磲具有较强的磁场,能稳定病人情绪,去除杂念,改善失眠,具有养生保健功效。在佛教界,砗磲深受师父及信徒们的喜爱。颜色英俊的砗磲手珠,除了可做装饰外,配戴在身上也可避邪保安全。师父们常以27颗以上至108颗的念珠作为配戴及念之用。
历史应用
在中医药中,砗磲贝壳的尾端曾被认为与珍珠具有同样的疗效,因其含有的微量元素、壳角蛋白及氨基酸具有保健和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有抗衰老及预防骨质疏松的效果。磨成的粉末常被用作保健品。
将砗磲置于佛堂神桌之上或供奉于家中作为镇宅之宝,能散发出超自然的磁波,调节弥补屋内失去平衡的磁场,使屋内不利、恶煞尽除,具有避邪镇煞的作用,自然产生一股祥和的灵气,使得家宅平安、万事顺畅。
文化意义
砗磲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一种宝贝,早在汉朝伏胜所著的《尚书大传》中,就有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时,散宜生用砗磲大贝敬献纣王以赎回文王的故事。砗磲栖息于热带海域,我国的海南岛、东沙群岛、南沙群岛及西沙群岛均有生产,其壳大的可作婴儿浴盆及猪的食用盆,壳小的可用来烧制石灰或供观赏用。在非洲的马德拉群岛,当地人用砗磲作为食品的防腐保温箱。
作为佛教七宝之一(砗磲、金、银、玛瑙、珊瑚、琉璃、琥珀),砗磲与珊瑚、珍珠、琥珀并列为西方四大有机宝石。砗磲的纯白度被誉为天下之最,在东方佛典《金刚经》中被列为佛教七宝之一。砗磲经过千百年的蕴育生长,能散发出强大的能量磁场,使佩戴者具有增长身心和谐、开导智慧、摧毁烦恼的功效。自古以来,清朝二品官上朝时所佩戴的朝珠便是由砗磲制成。各地佛教高僧、西藏喇嘛高僧都有手持砗磲制成的佛珠。《本草纲目》中记载砗磲有镇心安神、凉血降压的功效。长期佩戴砗磲可增强免疫力、防止老化、稳定心律、改善失眠等。
据《妙法莲花经·普门品》记载:“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珍珠等宝,入于大海。”在这七种宝石中,砗磲最为稀有,因为它主要产自印度洋或西太平洋深海海域,或少部分因地壳造山运动浮出海面而鲜为人知,因此产量极少,显得非常珍贵。
据《广雅·释地》记载,砗磲是一种次于玉的珍贵石头。有人认为这只是根据砗磲壳的名称而来,与砗磲动物本身并无直接联系。砗磲之名最早见于东汉时期。《本草纲目》中记载,砗磲有锁心、安神之效,是海洋贝壳中最大者,直径可达1米。壳内白而光润,外壳呈黄褐色,尾端切磨成的珠具车轮沟渠的图案,因此而得名砗磲。古人也曾取白色珊瑚和一样寻常较厚的贝壳做成圆珠,把它看成砗磲念珠。可见砗磲在古代深受人们的喜好。据“金刚顶瑜珈念珠经”记录,利用砗磲念珠念佛可得一倍功德。在空门当中,高僧用它当念珠,清朝的官帽珠饰中,它是六品官员的顶珠,可见它的代价特殊。如今天下名珠中最大的一颗天然海洋贝珠(真主之珠)重6350贝克,便是砗磲所产。
本文原文来自百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