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古代朝鲜半岛的艺术成就

创作时间:
2025-01-21 22:58:4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古代朝鲜半岛的艺术成就

古代朝鲜半岛在数千年文明进程中孕育出璀璨的艺术成就,从青铜器到铁器,从墓葬漆器到宫廷建筑,从佛教雕塑到壁画艺术,无不展现出其独特的历史魅力。本文将带你穿越时空,领略这片神秘土地上的艺术瑰宝。

在公元前2世纪以前的数百年间,朝鲜半岛经历了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朝鲜半岛已有发达的青铜器和铁器,发展了农业经济,半岛与中原的文化联系益趋密切。在朝鲜半岛北部各地,曾普遍发现中原战国时代的青铜兵器和燕国的货币明刀钱,战国式的铁器也往往与燕币同地共存,表明半岛与中原来往之频繁。

公元前108年(西汉元封三年),汉朝政府在东北至朝鲜北部一带置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乐浪郡治即在今朝鲜平壤南郊大同江南岸的土城里,是为朝鲜土地上有阶级国家之始。后来其他三郡并入乐浪郡,到公元204年(东汉建安九年)又分乐浪郡南部为带方郡,一直到313年(西晋建兴元年),乐浪、带方皆归高句丽统治,中原王朝在朝鲜半岛设郡治达四个世纪之久,中原文化、艺术在朝鲜半岛的影响更为加强。

高句丽(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是汉唐时期活跃于东北亚地区的重要民族政权,国祚七世纪有余,地跨今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北部。

中原王朝在朝鲜半岛置郡期间,朝鲜半岛民族也有自己的政治领袖并建立了自治的或得到汉朝封授的政权。例如,近年在平壤市贞柏里发现的夫租薉君墓,属早期铁器时代的墓葬,年代约公元前2世纪末或稍晚。墓主人为当时夫租地方的薉族首领。1958年发掘,墓室为竖穴土坑,葬具为木棺。随葬品有银印、铜剑、铜矛、铜镞、铜车马器、铜铃、铁剑、铁矛、铁刀、铁斧和陶器等。银印钮为兽形,印面刻“夫租薉君”四字。“夫租”为县名,初为玄菟郡治,西汉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并入乐浪郡,其地相当今咸镜南道的咸兴一带。“薉君”指薉族的首领。据考证,这枚银印可能是汉朝在设置乐浪、玄菟等四郡的初期授予的。这座珍贵的朝鲜墓葬可以说是从半岛民族的角度反映了进入文明阶段半岛文化和艺术的多样性。

在汉置郡县不久之后,半岛南部也建立了自己的地方政权(受汉四郡管理),百济王朝于公元1世纪在朝鲜汉城一带建国,同时韩族辰韩的斯庐部在朝鲜东南的庆尚北道的庆州盆地建斯庐国,350年左右,斯庐一跃成为辰韩盟主,遂建新罗国。

公元前108-公元313年中原王朝置郡时期,朝鲜历史上通称乐浪时代,许多中原艺术文物由中原进入朝鲜半岛,还有大量中原人士包括艺术匠师在乐浪、带方的郡城和数十个县城工作,有不少人永远定居朝鲜半岛,而半岛居民学习、采用中原文化艺术的也相当普遍。这些情况决定了朝鲜半岛古代艺术中的乐浪时代是一个中国色彩特别浓烈的阶段,中原和朝鲜半岛文化学术的交流也最为密切。在平壤市南郊的乐浪郡城遗址上,残留的城墙呈不规则矩形,东西约700米,南北约600米,城内发现建筑基石、甬道、井、下水道等遗迹,在城东北角的遗址上,发现有刻着'乐浪礼官'、'乐浪富贵'铭文的瓦当,此地可能是孝文庙的遗址。'乐浪礼官'瓦当的篆文规整优雅,四周刻以秀丽的卷云纹,在汉瓦当中亦推精品,可以想见孝文庙之类建筑也有相当的水平。带方郡城遗址则在黄海北道凤山郡石城里,略呈长方形,东西556米,南北730米,城内出土有东汉到西晋的纪年砖,相当于公元182(光和五年)、271(泰始七年)、275(泰始十一年)诸年之物。县城遗址亦已发现多处,著名者有秥蝉县治(平安南道龙冈郡城岘里),昭明县治(南海南海信川郡土城里),长岑县治(信川郡凤凰里)等等,秥蝉县城面积最大,东西约1500米,南北约1300米,甚至超过乐浪、带方两郡城许多,表明它可能吸收了大量本地人民入城居住。有趣的是,城内出土的公元85年(东汉元和二年)的秥蝉祠碑,铭文内容是秥蝉长向山川之神平山君祈求百姓安宁五谷丰登,反映了长官与本地民众之间的融洽关系。在艺术上,乐浪时代遗物最重要的是其墓葬中作为随葬品的大量精美工艺品。已发现的墓葬以集中于乐浪郡治的最多,遗物也最丰富。据统计,乐浪郡城南郊的汉墓多达2000余座,正式发掘的已有50座。早期墓葬(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以竖穴木椁墓为主,后期(2-4世纪)则以砖石墓为主,这种砖石墓日后就发展为高句丽的石室壁画墓。

乐浪汉墓的著名代表有王盱墓、石岩里的9号墓、贞柏里的1号墓、221号墓、王光墓、高常贤墓、梧野里25号墓、南井里119号墓和孝子墓(因出土有孝子传题材的彩画漆箧而得名)。这些墓葬的随葬品有金属器、陶器、布帛、木器、玉石器和漆器等等,许多来自中原。它们出土文物的丰富多彩,足可和中原各地的著名汉墓媲美。其中尤为精美的是漆器,美术考古上通称之为乐浪漆器,品类包括杯、盘、勺、壶、砚、案、枕、栉、笄、沓、箧和镜奁等等,多用红、黄、绿等色作彩画。无论人物故事、鸟兽图案、花草纹样皆刻画细密生动,笔致精巧,属上乘之作,可和中原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杰作并驾齐驱,成为研究东方工艺美术史的贵重资料。

朝鲜半岛建筑在城郭宫室方面仍多取中原样式,可举高句丽的安鹤宫城为代表,它始建于427年,遗址位于平壤东北约12公里的大城山南麓。

城址略呈菱形,每边长约620米,此时仍按古制宫城仅供朝廷及官衙使用,一般民众则居住在宫城之外,因此宫城内全为宫殿府署建筑。城墙以土石混砌,现存残墙尚高4米,东西北墙各开一门,南墙则有3门,类似中原都城体制,有三条水流由北而来,中间一条穿城中而过,东西两条形成护城河。

城内建筑遗址达52所,按地形起伏对称配置为5组,沿中轴线有南宫、中宫和北宫,东北有东宫,西北有西宫。宫殿外围均有大型回廊环绕,各组建筑间以廊道相连接,在北宫之北和南宫之西尚有带假山的庭园。由此可见,这座安鹤宫城在当时东北亚地区的城市建筑中应居数一数二之列。

随着高句丽的强盛,朝鲜半岛的雕刻与绘画更有长足的发展。雕刻方面以佛教雕塑发展突出,高句丽从372年传入佛教,随之即有佛像的制作,但现存高句丽最早佛像是1963年在庆尚南道宜宁郡发现的金铜如来坐像(现藏汉城国立中央博物馆),约作于539年,已属中世纪艺术范围,百济新罗的佛像制作则更晚一些。绘画方面,杰出的代表是高句丽石室壁画墓中的作品,这些墓葬也多集中于平壤附近一带,但墓中壁画制作最优的是黄海南道的安岳3号墓和大安市德兴里的壁画墓。

安岳3号墓位于安岳郡的柳雪里,其墓主是冬寿,故又称冬寿墓。冬寿,即佟寿,辽东人,原是十六国时期前燕的一名将领,因慕容氏内讧,于咸康二年(336)率军队和族人奔高句丽,公元357年死后葬于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黄海北道安岳。



冬寿墓壁画是已发现的东晋十六国时期纪年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而又有高度艺术水平的墓室壁画。壁画内容有武士、乐舞、角抵、车库、厨房、冬寿夫妇像、出行等。其中以冬寿夫妇像为最精彩。墓主人冬寿作正面端坐,手持尘尾,侍吏恭立两旁。冬寿夫人面容丰腴娟秀,侧身而坐,服饰色彩华丽。用高古游丝描,面部、衣褶和帷幕用晕染法。壁画完成年代略早于东晋杰岀画家顾恺之,其壁画绘画手法承袭魏晋之风格,与东晋顾恺之的《列女仁智图》十分相似。

德兴里壁画墓也属高句丽壁画墓,位于平安南道大安市德兴里。年代约当 5 世纪中叶。1976 年发掘。此墓为南北向的石室封土墓,分前后两室,前室之前有甬道,前后室之间以过道相连,墓室顶部用石条叠涩成穹窿状。棺台建于后室。前后室和甬道均有彩色壁画,并有汉文的墨书铭记和榜题。前室长2.02 米,宽 2.97 米,高 2.84 米。壁画表现墓主人会见宾客和出行等庄严的场面:北壁为墓主人肖象;西壁为十三郡太守来朝图(见彩图),其榜题分别标出“燕郡”、“范阳”、“渔阳”、“上谷”、“广宁”、“代郡”、“北平”、“辽西”、“昌黎”、“辽东”、“玄菟”、“乐浪”和“带方”诸郡名,在其前面还有“此十三郡幽州部侇七十五州治广蓟今治燕国去洛阳二千三百里都尉一部并十三郡”的字样;东壁为墓主人出行图;墓顶则绘有日月星辰等的天象图。甬道长 1.18 米,宽 0.90 米,高1.37 米,两壁绘有武士、侍童、侍女以及马车、牛车等图像。后室长 3.28 米,宽 3.27 米,高 2.89 米,壁画描绘家庭的日常生活,有墓主人肖像以及男女仆从、楼阁、马厩、牛舍等,还有“此为西园马射戏人”和“中里都督典知七宝”的榜题和图像,可能同娱乐及佛事活动有关。此墓壁画笔法流畅,着色典丽,代表着高句丽古代壁画的高度水平。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