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竹笛名曲《鄂尔多斯的春天》:展现蒙古族音乐魅力

创作时间:
2025-01-22 00:29:2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竹笛名曲《鄂尔多斯的春天》:展现蒙古族音乐魅力

《鄂尔多斯的春天》是一首具有鲜明蒙古族风格的竹笛名曲,由著名笛子演奏家李镇创作。这首乐曲生动地描绘了鄂尔多斯草原上牧民们载歌载舞的热闹景象,展现了蒙古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作者简介

李镇,1944年出生于山西省河曲县,幼年时随家人迁居内蒙古,被誉为“蒙古笛王”。他是国家一级演员、中国竹笛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等。李镇先生现任内蒙古政协委员、文联委员、音协常务理事等职。

创作背景

《鄂尔多斯的春天》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首具有鲜明蒙古族风格和特色的乐曲。它融合了马头琴和四胡的演奏技巧,通过笛子的音色和演绎,生动地描绘出鄂尔多斯草原上牧民们载歌载舞的热闹景象。这首乐曲展现了蒙古族人民对生活的积极向往与追求。

乐曲鉴赏

吐音演奏与音乐的情绪

《鄂尔多斯的春天》在第一部分演奏创作时,融入了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并运用了半跳音程和切分节奏,这样的创新更加展示出蒙古族人民传统音乐中的热情豪放。而后中间的三度音出现了14小节,使音乐形象更加欢快。竹笛的融入使这首乐曲凸显草原上的蓬勃气息,也展示出草原人民热爱歌舞的情景。这段乐曲将三度打音融入其中,这种方法的使用更加能够凸显内蒙古人民独有的音乐特色。在后半部分,这首乐曲呈现出像歌一样的旋律,豁达的曲调和流畅的音乐情感,更能显示出牧民心情的愉悦与欢快。

轻快跳跃的节奏与音乐的情绪

对于内蒙古人民来说,最为流行的一种民歌就是短调,人们也称其为短歌。它表现色彩鲜明、曲调灵动,并且变化多端,而曲式结构则工整,运用了不规则的节拍,将整体连接得更加紧密。在内蒙古西部的鄂尔多斯地区,乐曲都呈现出欢快而且有跳跃性的情感,这是因为他们不但大部分都使用短歌的形式,而且在音程上常用8度6度跳进跳出以及切分音的使用。这大多源于草原人民喜欢载歌载舞,心情轻松愉悦。乐曲创作者常用这种乐曲来表达自己欢喜的心情,在乐曲中带有强烈的节奏感,适合作为舞曲,会自然而然地带动人们跟着舞动起来,所以,作者会更加喜欢选用这种音乐为素材,去丰富笛子的创作。

滑音所表达的音乐情绪

同音滑音也被广泛地用到这段乐曲当中,最典型的体现在117小节。这种装饰音是鄂尔多斯民歌当中的典型代表。民歌当中都是通过滑音来模仿马头琴和四胡的声音,使整段乐曲更具有表现力,引人入胜。马头琴和四胡的音色,是当地人最喜欢的乐器,融入这两种乐器更加符合当地人民群众的审美,也有助于乐曲进一步传播与学习。

演奏技巧

乐曲《鄂尔多斯的春天》展现了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的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故事,刻画了内蒙古人民的粗犷与豪迈。乐曲是典型的三段体结构,由引子+A+B+A四个部分构成,1—30小节构成了引子部分;A部分为主题呈现部,由31—110小节构成;B部分为行板部分,由111—159小节构成;A部分为慢板部分,由160—210小节构成(如表1)。几个段落之间互相统一,并形成鲜明的风格对比,使乐曲听起来情绪富有变化,曲调鲜明而又积极。

引子部分的音乐特点

引子一开始是由木鱼敲击出前8后16节奏,像马蹄声,然后进入。声音以2/4拍演奏前四小节,作为乐曲的前奏,这也被称为羽调式。用木鱼声作为引子引入乐曲,表现的节奏更加强烈。

引子开头是由长音的三度上波音引入,声音由弱到强,展现出万马奔腾的气势,由远及近带来欢快感。紧接着,由吐音开始来调节整个乐曲的气氛,从20小节开始,都用了两个8度的上丽音。更能展示出牧民持鞭子牧羊时的欢快的气氛。

呈现部的音乐特点

乐曲的第一段为主题呈现部分,这一部分主要表现人们开心和喜悦的心情。因此,这一部分的乐曲呈现出一种自然快乐、活泼积极的感觉,呈D羽调,以十六分音符表达节奏的连贯,再加上附点音符的使用,使节奏更加富有层层递进的感觉。并且这一部分的旋律比较跳跃,借此来表达欢乐的场景,较大的音程跳进是这一部分的特点。

行板部分的音乐特点

这一部分的曲调相对于上一部分比较舒缓,歌唱性较强,尤其是调G羽调的使用使乐曲的语言韵律更加鲜明地表现出来。另外,这一部分的八度大跳音程也比较富有民族特色,整段乐曲都与第一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间的音调由长音转降为b调音,并且这里还运用了主题部分中的织体进行转换。这里的长调音乐在演奏时,一定要学会循环换气的技巧,这也能为后面出现的如歌的行板做好准备。

后面出現的行板部分,包含了许多8度音程,这里要呈现的音乐效果是强烈而分明的,旋律线条也诸多变化,展现出的旋律要更加优美。旋律给人以美的感受,是内蒙古人民对于家乡的热爱和幸福美好生活的感受,从中洋溢出积极向上的情感。下图所展现的曲谱是特殊打开了第6孔拇指所形成的。这段行板演奏,也就是在第115小节运用了滑音的技巧。创作者将筒音作二的指法融入这段节奏,换声区采用的滑音是通过加孔的技术来表现的,它展现了马头琴的风格。以表现出整部乐曲积极活泼的形象。

慢板部分的音乐特点

这一部分的调性又回归了D羽调,节奏与旋律比较欢快,与第一部分较相似,两个乐段形成相互呼应的结构,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曲调的加花手法是主要的演绎特点。

在整部乐曲的第160小节到第165小节,采用的是慢板节奏,这段音乐呈现给人以精神的享受,是因为这里使用了大量的循环换气方法,推出了马头琴的声音和长调民歌的韵律。两个音之间要进行大跳的转换,以及节奏的鲜明表现。旋律呈上行趋势,速度循序渐进的增强将音乐带到再现部分。这段主要表达人们载歌载舞的欢快景象,就像牧民在草原上放羊逐马时高升的歌唱。

乐曲伴奏

乐曲曲谱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