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脘穴+张仲景秘方,告别上热下寒体质

创作时间:
2025-01-21 17:26:1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脘穴+张仲景秘方,告别上热下寒体质

上热下寒是一种常见的体质状态,表现为上半身热象明显,而下半身寒象显著。这种情况通常需要通过调理来达到阴阳平衡。中脘穴作为改善上热下寒体质的关键穴位,通过按揉可以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气血运行。张仲景的经典方剂如半夏泻心汤和半夏厚朴汤,也能有效调理三焦不通引发的上热下寒症状。结合这些方法,不仅能缓解上半身火热、下半身冰冷的不适感,还能全面提升身体健康。

01

中脘穴:调理脾胃的关键穴位

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胸剑联合部中点下4寸。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胸剑联合部) 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即如图所示胸骨体下缘(胸剑联合部) 两点中央和肚脐连接线为8寸,取一半即可。

中脘穴是胃之募穴,腑之会穴,又系手太阴、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交会穴之所。可治腑病(胃、胆、心包、脑、三焦、胰腺、大小肠),尤以胃脘部的疾患为特治,有疏利中焦气机、补中气、调理中气之效。

按摩手法

  1. 掌揉法:用手掌掌心或掌根,放在中脘穴上,按揉,向一个方向轻轻做圆周揉搓5~10分钟,注意手下与皮肤之间不要出现摩擦,即手掌始终紧贴着皮肤,带着皮下的脂肪、肌肉等组织做小范围的环旋运动以表皮产生热感为宜。中医讲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泄,一般是指肚脐周围,此处不必考虑顺逆补泄。此方法适用于慢性胃不适患者。

  2. 点揉法:伸出拇指或双手的食指、中指,点到中脘穴上,用力向下点,力度以自己能够承受为准,坚持10秒钟,松开,然后再点,如此反复,3~5 分钟或可缓解胃痛,适用于急性胃刺痛患者。

功效与作用机制

中脘穴是特定穴中八会穴之一——腑会,故可以通治消化系统的多种疾病, 其位于中焦故有通调气机、宽中利气之功, 中脘穴位于胃体局部, 是治疗各种脾胃病的要穴, 集众穴之功于一针之下, 直接作用于胃体, 使上腹部均有针感, 剌激量大即疼痛即止。

张仲景方剂:调理上热下寒的中医智慧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记载了许多经典方剂,其中半夏泻心汤和半夏厚朴汤对于调理上热下寒体质尤为有效。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大枣、炙甘草、黄连组成,具有辛开苦降、寒热并用的特点。它主要用于治疗少阳伤寒,下后心下痞满而不痛者。其中的半夏可以降逆气,消痞满。

半夏厚朴汤

半夏厚朴汤由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组成,主要用于治疗梅核气。虽然张仲景说该病是“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其实患病者中男性也较常见。笔者曾接诊过一位中年男性患者,因为长期肝区疼痛,到各大医院就诊,均未查出病因。曾有位医生建议他去看心理门诊,气得患者还当场跟那位医生大吵一架。交流至此,推测这位患者可能是肝气郁滞,后经进一步询问,患者表示自己确实总觉得咽部不舒服,像卡着什么东西一样,但自己感觉是慢性咽炎。至此,笔者判断其应患有梅核气,该病是由于气机郁滞,痰气交阻于肺而形成的,与患者主诉的肝区不适相互印证。于是,笔者按梅核气为患者施以半夏厚朴汤。果然,用药一段时间后,患者不仅感觉咽中舒爽,肝区的不适也基本消失了。

上热下寒体质的中医理论解释

从寒热的角度,其实人的健康很简单的一个标准就是:头要凉,脚要暖。根据阴阳理论,阳在下,自下而升,阴在上,自上而降,二者自然发生关联,产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这叫“阴阳交感”,所以人体就平和健康。

然而生活中却有一种人完全反过来了,体内阴阳颠倒,上半身一片火热,下半身一片寒凉,阳主升,阴主降。阳一直在上,阴一直在下,就是阴阳分离,不能产生交感,人自然就不健康了,中医管这种状态叫上热下寒。

上热,热在哪里呢?热在头面,例如:反复发作的口腔疾患、喉咙疾患、牙龈疾患、脸上长痘痘,睡不着。下寒,寒在哪里?寒在腰膝,寒在四末,例如:小肚子常感到发凉、手足不温、不耐受寒凉食物、夜尿频多。

上热下寒最让人头疼的地方在于,在饮食上,这类人群也非常敏感,吃少许温补、辛辣、煎炸的热气东西就上火,吃一点清热、冷饮、冷食的寒凉东西就腹泻。

如何打开中焦的闭塞?

  1. 揉中焦,助力身体圆运动:中医说“腹要常摩”,全身没有一个地方比腹部更好揉,大家可以经常在饭后或者睡前进行摩腹,除了让食物更好的消化,也可以帮助脾胃的气机能保持上下通畅。方法是在空腹或饭后2小时进行,以肚脐为中心,顺着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这个方向,顺时针,右手按住左手,螺旋式逐渐扩大,再螺旋式回到肚脐。注意手法一要轻揉,二要贴得紧,三不要用暴力。每天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这样按摩5-10分钟,会很明显感觉到小腹慢慢热起来,很舒服,使内脏的气血运行通畅,元气充足。上下通和,升清降浊,去旧生新。

  2. 甘补脾,重建脾胃枢转动力:胃主受纳,脾司运化。受纳,是指承受、容纳水谷而进行腐熟。运化,是指转运、变化,包括了消化水谷、化生营血、输布精微、运化水湿等功能。脾胃的这种功能表现,好比自然界的土壤,能长养万物,故又将它叫作“中土”。“转枢”即转输,是“中土”的一个特殊功能,它对维持人体内阴阳、水火、脏腑之气的正常运转、升降交通、相济为用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上热下寒的人,由于下焦的火热长期不足,导致脾胃的运化能力也随着下降,就像家里煤气炉煮饭的道理一样,锅下面的火力都不够,怎样能煮出好吃的东西呢?那怎样补充促进脾胃的运化能力?中医认为脾喜甘温,《脾胃论》云:“甘温以补其中而升阳。”甘温可助脾阳升发,适用于脾阳不足,元气下陷之症,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均用甘温之品,临床上常用的四君子汤、六君子汤也均以甘温为主。不过以上加减建议一定要在正规中医师辩证之后才能使用。

实际应用与案例分享

一位23岁的女性患者,因上腹部剧烈疼痛3小时前来就诊。疼痛拒按,难以忍受,头出冷汗,四肢发凉。经诊断为“胃痉挛”,建议针灸治疗。查:舌苔白厚而腻,脉沉紧。辨证为气滞胃脘痛。操作:令患者仰卧,中脘穴常规消毒后,取(0.25mm×130mm)芒针随呼吸缓慢深刺中脘穴2.5~3 寸深,病人感到针尖下沉向下行气,施以小幅度提插泻法,患者觉局部有酸胀感向腹周放射后即出针。此时患者胃痛已完全消失,并已无压痛,脉转平缓。

注意事项

在使用中药调理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