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引领电动汽车电池技术新浪潮
固态电池引领电动汽车电池技术新浪潮
近年来,固态电池技术成为了电动汽车电池领域的焦点。这种新型电池以其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和长寿命等特点,被誉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代表。中国自主研发的固态锂电池已经在2023年正式交付,能量密度达到了每公斤360瓦时,展示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实力。与此同时,国际上也有许多公司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如Factorial和QuantumScape。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电动汽车的性能,也为实现绿色出行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固态电池的技术优势
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技术,能够充分利用高电压正极材料,能量密度一举突破传统,轻松超越400Wh/kg,为车辆提供更为强大的续航支持。固态电池的电解质与锂金属负极反应平缓,这意味着能实现快速的充电和放电,仅需十分钟就能实现,极大地提高了电池的实用性。不同于液态锂电池的可燃性隐患,固态电池的电解质是稳定的,即使受到意外损伤,也不易引发火灾,从而确保了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固态电解质不受低温影响,即使在极端的-40℃环境中,电池性能依然保持稳定,避免了传统电池低温下的性能下降问题。固态电池通过改进电解质结构,减少了锂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的损耗,从而实现高达45,000次的循环寿命,远超传统电池。固态电池在高温和低温条件下都能保持稳定的性能,这意味着在热管理方面的需求大幅度减少,电池系统的设计也因此更为简洁高效。
中国在固态电池领域的进展
中国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显著进展,部分企业已实现小规模试生产,预计2025年有望实现小批量量产。尽管面临制造成本高等挑战,固态电池的未来应用前景广阔,特别是在电动汽车和高能量密度储能系统等领域。
国际竞争态势
2024年以来,固态电池在续航能力和使用寿命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日本麦克赛尔研发的圆柱形全固态电池容量大幅提升,大众旗下PowerCo证实Quantum Scape固态电池在多次充放电循环后仍保持高容量。全球首家千兆级固态锂陶瓷电池工厂在中国台湾落成,是全固态电池产业化的重要里程碑。
主要国家和地区纷纷推出电池产业相关战略,如美国、日本、韩国和欧盟,均将固态电池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各国政府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固态电池技术及其产业化进程。当前,固态电池主要处于研发和小规模生产测试阶段,不同电解质类型的固态电池各有优劣。全球科研机构在电解质材料和正负极材料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应用奠定基础。
应用前景与挑战
固态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强、循环寿命长等优势,单体能量密度可达480Wh/kg,远超传统锂离子电池。在低温环境下,固态电池表现出更宽的使用温域,可在-40℃至150℃范围内使用。固态电池在低空经济、新能源汽车、3C数码、储能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预计2025年全球需求量将达17.3GWh,2030年将超200GWh。
尽管固态电池具有诸多优势,但仍面临技术挑战和成本问题。目前,国内相关企业已超过200家,投扩产规划金额超2000亿元。业内普遍认为,2030年将是固态电池产业化的关键节点。中国在固态电池研发方面展现出强劲势头,截至2023年5月,全球固态电池关键技术专利申请量中,中国占比达36.7%,在部分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
作为未来技术高地,固态电池研发的全球竞争十分激烈:日本经济产业省推出国家电池战略,目标是在2030年左右实现固态电池的全面商业化;韩国拟通过固态电池打造第二个“汉江奇迹”;欧盟发布《电池战略研究与创新议程》,将固态锂电池确定为重点研究主题之一……
因此,中国要在这场竞赛中赢得先机,还需保持信心与耐心。从固态电池的研发历史来看,日本、韩国和一些欧美国家起步相对较早,中国虽入局较晚,但在部分特定领域的技术专利上并不落后。鞠江伟分析,日本在前期材料的制备合成上研究比较成熟,因此在固态电解质材料方面有不少专利;而在中后期的制膜、叠片、组装及设备开发方面,我国的专利布局比较系统,具有技术上的领先性。
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全球固态电池关键技术专利申请量为20798项,其中中国有7640项,占比达36.7%;2018—2023年,中国固态电池全球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0.8%,增速位列全球第一,中国企业和科研机构在研发竞赛中展现出强劲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