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联合国报告:全球艾滋病新增感染达130万,中国防治取得突破

创作时间:
2025-01-22 03:41:2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联合国报告:全球艾滋病新增感染达130万,中国防治取得突破

近日,多位公共卫生专家齐聚线上论坛,就艾滋病防控新策略进行了热烈讨论。他们强调,尽管艾滋病仍然是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挑战,但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推广安全性行为、预防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措施,可以有效遏制其传播。此外,专家们还呼吁加大对艾滋病检测和治疗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利用先进的DNA核酸检测技术,实现早发现、早治疗,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此次讨论引发了广泛关注,不少网友表示希望了解更多关于艾滋病防控的知识。

01

全球艾滋病防控形势严峻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最新发布的全球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显示,全球艾滋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2023年,全球新增艾滋病毒感染人数高达130万人,是2025年目标(37万例以下)的3倍。截至2023年,全球约有399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其中930万人未能获得拯救生命的治疗,导致每分钟就有1人因艾滋病相关原因死亡。

报告指出,全球新增艾滋病毒感染人数下降缓慢,主要原因包括:

  • 用于艾滋病防控的资金短缺
  • 对艾滋病毒感染者的社会歧视和偏见
  • 性别不平等加剧了妇女感染风险
  • 新型长效预防药物的可及性和成本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防控面临诸多挑战,但全球在艾滋病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已有超过3/4(3070万)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正在接受治疗,获得治疗的人数上升是里程碑式的公共卫生成就。

02

中国艾滋病防控取得重要进展

面对全球艾滋病防控的严峻形势,中国在艾滋病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规划(2024—2030年)》,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目标和措施,旨在将整体疫情持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

根据规划,到2025年,中国将实现以下目标:

  • 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
  • 重点人群及易感染艾滋病危险行为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95%以上
  • 感染者权利义务知晓率达到95%以上
  • 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减少10%以上
  • 易感染艾滋病危险行为人群综合干预措施覆盖比例达到95%以上
  • 艾滋病母婴传播率控制在2%以下
  • 夫妻一方感染艾滋病家庭的配偶传播率控制在0.3%以下
  • 经诊断发现并知晓自身感染状况的感染者比例达到90%以上
  • 经诊断发现的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达到95%以上
  • 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感染者病毒抑制比例达到95%以上

到2030年,全人群感染率将控制在0.2%以下。

03

中国方案:创新与突破

中国在艾滋病防控和治疗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2024版《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的更新要点体现了中国在艾滋病诊疗领域的最新进展。

在早期诊断方面,指南强调所有HIV患者均应在初次HIV诊断时进行病毒载量测定,并在有条件时进行耐药检测。HIV核酸检测对于急性期、窗口期及晚期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在抗病毒治疗(ART)方面,中国已拥有多种主要抗反转录病毒药物,包括NRTI、NNRTI、PI、INSTIs等类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药3TC/TDF/EFV(400mg)(依非米替)在2022年获批,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药物。此外,中国还开发了首个HIV-1 DNA载量检测试剂盒,该试剂盒具有高特异性和灵敏度,可覆盖国内流行的HIV-1亚型。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李太生教授指出,自2006年中国首版《艾滋病诊疗指南》发布以来,中国在艾滋病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国产仿制药为主的治疗方案,中国成功降低了艾滋病的死亡率和传染性。目前,艾滋病已从“不治之症”转变为可防可治的慢性病,病死率大幅下降。

04

应对挑战:持续努力与全球合作

尽管中国在艾滋病防控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感染率较高,异性传播预防难度大。此外,社会歧视和资金短缺等问题仍然存在,需要持续关注和解决。

专家呼吁,艾滋病防控需要全球合作和持续努力。各国应加强信息共享、技术交流和资源调配,共同应对这一全球性公共卫生挑战。同时,应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推动疫苗和新型治疗药物的研发,为最终战胜艾滋病提供科技支撑。

艾滋病防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医疗机构和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和社会动员,我们有望实现2030年终结艾滋病流行的目标。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