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入选非遗,这些习俗你知道吗?
腊八节入选非遗,这些习俗你知道吗?
腊八节,这个源自上古时期年终祭祀的传统节日,历经数千年沧桑,如今已焕发出新的生机。2021年5月24日,腊八节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腊八节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腊祭活动。《礼记》记载:“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劳也。”腊祭在十二月举行,用以辞旧迎新,向祖先汇报一年的收获。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将十二月称为“腊月”,冬祭日称为“腊日”。汉朝时,腊日的风俗主要是祭祀、休息、团聚和宴饮。唐代人青睐腊日,从古诗文中可窥见一斑。连则天武后都霸气赋《腊日宣诏幸上苑》诗:“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杜甫、刘禹锡、岑参、卢纶等当然当仁不让。杜甫《腊日》诗:“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诗意是,往年的腊日天气寒冷,而当年腊日则气候温和,冰冻全消。他一高兴想辞朝还家,纵酒狂饮欢度良宵,但此时此刻,诗人又因感念皇帝恩泽,还是打消回家念头。
腊八节的主要习俗是熬制腊八粥。据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腊八粥的最早文字记载出现在宋代。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年以上了。每逢腊八这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腊八粥的食材多样,通常包括米、豆、干果等,象征五谷丰登,寄托人们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祈愿。在清代,雍正皇帝甚至专门命人造办处铸造一口8吨重的大铜锅,用于在雍和宫熬制腊八粥。熬制腊八粥的过程十分讲究,从腊月初二开始筹备,到腊月初八清晨煮熟,整个过程持续多日,充分体现了古人对这一传统习俗的重视。
除了腊八粥,腊八节还有其他丰富的饮食习俗。北方地区有泡腊八蒜的习俗,将蒜瓣在醋中浸泡至变绿,寓意吉祥如意。陕西部分地区则制作腊八面,以豆类和面条为主料。安徽黟县有制作腊八豆腐的传统,晒制而成的豆腐既可食用也可作为馈赠佳品。这些习俗不仅增添了节日的仪式感,也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在现代社会,腊八节的庆祝方式更加多样化。2025年甲辰年腊八节期间,石家庄市区设立了14个腊八粥发放点,预计发放腊八粥近1.5万份。这些发放点包括省博物院、北国商城、裕西公园等地,为市民提供了便利的领取渠道。此外,各地还举办了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如“浓情腊八”社区活动、“腊八节主题促销”等,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融入了现代元素,展现了腊八节在当代社会的活力。
腊八节不仅是一个传统的饮食节日,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情感价值。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祈福纳祥的孝道文化,也展现了中国人对家庭团圆、健康平安的美好向往。腊八节的成功申遗,不仅是对这一传统节日的认可,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腊八节提醒我们放慢脚步,感受生活的温度,品味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