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老人喝水后心梗离世,医生提醒:晚上这样喝水才安全
65岁老人喝水后心梗离世,医生提醒:晚上这样喝水才安全
“一个65岁的老大爷只因为喝了一口水,结果半夜突发心梗,送到医院抢救时,医生告知无力回天。”这则令人痛心的消息,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个看似平常的习惯——晚上喝水。究竟晚上喝水是养生还是“伤身”?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晚上喝水的科学依据
晚上适量喝水对身体有多重益处。首先,它能预防夜间脱水。对于需要长时间睡眠的人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水分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包括调节体温、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等。此外,饮水还可以促进肾脏排泄功能,帮助清除体内的毒素。
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晚上喝水更为重要。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总水分含量会逐渐下降。成年男性和女性身体水分含量一般为59% 和50%;而50岁以上男性和女性身体水分含量为56% 和47%;65岁以上老人更低,男性可能只47%,女性可低至39%。而且老年人肾功能衰退,肾脏浓缩尿液的能力也会减退,还有可能伴随认知能力的轻中度损伤,严重降低了机体对缺水的感知能力,增加脱水风险。
睡前喝水的正确方式
虽然晚上喝水有益,但方式不对也可能适得其反。那么,如何科学地在晚上喝水呢?
最佳时间:建议在睡前1至2小时内喝水,而不是临睡前。这样既可以满足身体对水分的需求,又可以减少夜间起床上厕所的次数。
适宜水量:睡前不要大量饮水,以免增加肾脏负担和影响睡眠质量。一般建议睡前饮用半杯水(约150-200毫升)即可。
水温选择:避免饮用过烫或过冷的水。过烫的水会烫伤食道黏膜,增加患食管癌的风险;过冷的水则可能刺激神经系统,影响睡眠。建议饮用温度在40℃左右的温水。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心血管病患者:熟睡后易出汗,血容量会减少,加上心跳减缓,很容易导致血流不畅。因而睡前喝水,目的是减少夜间心绞痛、心梗和脑血栓等事件风险。
前列腺增生患者:患者出汗多,夜尿也多,因而夜间更易缺水。建议睡前应适度喝温水,起夜后也要适当补水,但要注意控制饮水量,避免造成起夜频繁。
老年人:老年人睡前喝水的目的是降低夜间心梗和脑血栓的风险。特别是冬季,北方有暖气的房间湿度偏低,老年人睡前喝水可滋润呼吸而促进睡眠。
肾病或其他肾功能不全疾病患者,心功能不全患者:肾病患者睡前喝水第二日容易身体浮肿,加重肾脏负担。心功能不全患者睡前喝水会增加心衰的风险。
驳斥错误认知
并非所有水都适合晚上饮用:过烫或过冷的水都可能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建议饮用45摄氏度左右的温水。
老年人应该少喝水?:这种说法可不对。老年人饮水并非要少,而是要科学。老年人合理饮水并不会危害肾脏健康,也不会增加身体负担。相反,适量饮水对维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所以老年人更应该注意补充水分,建议每天喝够 1500~1700 毫升。
晚上适量喝水不仅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反而能带来诸多益处。但关键在于“适量”和“科学”。希望大家都能养成良好的喝水习惯,让每一口水都成为滋养生命的甘露,而不是潜在的“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