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康熙一生斗争无数,六次南巡算为数不多的快乐,目的却是监视江南

创作时间:
2025-01-21 22:57:0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康熙一生斗争无数,六次南巡算为数不多的快乐,目的却是监视江南

康熙皇帝六次南巡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而有趣的历史事件。正史记载,康熙南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检查河工,整治河道。但是从十七世纪洋人的文字记录中来看,康熙更多的时候是和当地的穷苦百姓交谈,听取冤情,伸张正义。六次南巡,对于康熙来说意义重大,是用心良苦的一招,甚至有时候还冒着生命危险。

其实,在历史上康熙于1681年进行过一次南巡,不过那一次是在三藩之乱刚平定的时候,康熙巡视了全国各地。这次南巡也只是到达了山东境内,所以并不将其认为是康熙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南巡。

1684年,康熙进行了第一次南巡,这是他首次到达江南。准备工作非常复杂,皇帝下了多道命令,严禁办事的人趁机滥权。随行人员包括亲王、皇族、侍从、侍卫、军械士、上驷院、京城八旗兵丁、内阁学士、翰林院、各部尚书、各司郎中、监督、御医,还有起居注官员九十余人,总人数上千。

皇帝出巡,百里之内的官员前来接驾,违者罚俸,再犯降两级。同时派人在皇帝前面出发,指挥方圆百里的官员以及当地的乡绅等候天子大驾,那是要跪着接驾的。1684年11月5日,皇帝离京。11月10日渡过了阜城大运河,11日到了山东德州,在11月24日抵达安徽宿迁大运河。11月25日在桃源县登船,顺大运河而下。12月2日到达苏州,12月7日到达江宁,12月10日以后开始,循水路回到桃源县,然后原路返回,在1685年1月3日回到紫禁城,第一次南巡历时60天。

康熙这一趟南巡的真正目的其实显而易见,衡量江南重要的省份对满人统治到底是个什么态度?三藩之乱结束才三年,台湾也才平定一年,满人统治的江山是不稳的。但是康熙的胆子再肥,也不敢直接暴露在上万汉人子民之中。所以,康熙一路南巡的路线是经过极其缜密的考究的。绕开了1645年清兵屠过城的扬州,避开了情况同样惨烈的杭州。

而南京作为前朝的旧都,也是明朝遗民反清复明思想最浓烈的地方。康熙避无可避,只得硬着头皮进入南京。进城后,康熙非常注意当地百姓的感受,12月7日,先派内阁大臣去拜谒明太祖朱元璋陵寝,没问题了然后亲自前往。在江宁城内,也只敢住在防备森严的满城内。满城就是城中八旗兵卒驻扎地,可理解为城中城,清朝共有二十城市设置满城,可见康熙处处小心和务实的精神。

为了表现出皇帝受人爱戴的假象,康熙也玩了一把自媒体。在江宁城外的句容县,特地停下了队伍,询问当地知县收成如何,还说了些督促的话。然后不知怎么的民间就传开了,这里面是否有自导自演的成分也未可知,到了百姓耳朵里变成了皇帝骑马闯入知县衙门,勒马就问知县民间疾苦,形象大好。同时康熙大肆表扬江宁知府于成龙,由于于成龙是旗人,提高了满人统治的威望,又突出了江宁的地位,一举两得。皇帝还经常提到自己学习汉语的过程,并且告诉名士高士奇。偶尔还会称赞一下江宁的造船水平很高,船造的很漂亮。总之,康熙极力营造自己圣明天子的形象。

某种意义上,第一次南巡打着治理河道的旗号,但是皇帝对河工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关注。直到1689年第二次南巡,康熙才真正重视起这个问题。1689年1月28日,皇长子胤褆和于成龙共同陪着康熙抵达宿迁,康熙在此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督导河工。之后康熙便乘船巡视清河县,顺着运河到了苏州,2月28日抵达了杭州。康熙本想继续南行,但是官员奏报水位太浅,船无法航行,陆路也不好走。总之,皇帝走不了了,不知道是官员故意隐瞒还是事实如此,最终康熙在杭州呆了两天,3月16日到了江宁,然后3月23日到了扬州,4月7日抵达了天津。

第二次南巡总共花了70天,但是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康熙巡视了第一次没去的杭州和扬州,表明这一阶段康熙对自己的统治地位已经越来越自信。第二次南巡,远远不如第一次正式,规制从上次的上千人缩减至三百人。而且第一次出现了百姓群集,恳请皇帝留驾的景象,后来甚至成为了惯例。

第三次南巡是1699年,龙蛇混杂,多位皇子陪同。队伍在苏州待了六天,杭州待了七天,江宁待了七天。由于皇子众多,加上视察河工,这次南巡花的时间比较长,总共花了102天。第三次南巡康熙对自己满人的身份已经非常安心了,甚至在巡视过程中首次展现自己骑射的功夫,文官、武将无不拍手叫绝。甚至,康熙丢下随从,独自与百姓交谈,还真有点康熙微服私访记的味道,因为有几天的《清实录》中没有任何记载,说明起居注的官员都被甩掉了。

1702年,康熙第四次南巡,但是这次运气不好。在走到德州的时候,太子胤礽就重病了,皇帝没办法,陪着太子在德州住着。半个月,太子才见好转。前面分析太子的文章说过,这次病重,太子将索额图弄到了德州服侍,皇帝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是心里是老大不高兴的,这也是太子被废的一条导火索,当然这是题外话。太子痊愈以后,康熙接着出发南巡,前前后后花了五十八天,没有什么特殊事迹留下来。1705年、1707年第五、第六次南巡,皇帝走的很悠闲,分别花了108天和117天,路线跟前四次差不多,康熙也对此无感。

康熙的南巡与一个家族是分不开的,这个家族就是曹氏家族。《康熙王朝》里的魏东亭原型其实就是曹寅,在1684年康熙第一次南巡的时候,当年7月曹寅的父亲曹玺就死在了江宁织造的任上,12月康熙亲自到曹家抚慰。曹寅的母亲孙氏就是康熙的奶妈,所以在1699年之后的四次南巡,在江宁的一切事宜全部由曹寅接任了。康熙也住进了江宁织造衙门,而不再是住在满人把手的满城,这也表明了康熙的心态是有变化的。

在1705年的第五次南巡中,曹寅终于得到了皇帝的最终认可。康熙下了一道谕旨,大致意思:江宁织造勤劳敬业,安排的很妥帖,江宁织造加授通政使司。对于非官僚体系的包衣奴才来说,皇帝公开表扬,三品头衔,这是莫大的荣耀。在传统的官僚体系中,出人头地不过如此。此时的曹寅真正是如日中天,达到了官场生涯的顶峰。

康熙一生都在残酷的斗争中前行,少年对付鳌拜、吴三桂、郑经,中年对付罗刹国、准噶尔,晚年陷入九子夺嫡的闹剧。六次南巡其实是康熙皇帝一生中为数不多的稍有快乐的时光,但是这种快乐也是驾驭在帝王心术之上。南巡的真正目的其实是对江南的监视,同时绕开官僚系统,对底层民间有个基本的认知和掌控。事实证明,1707年之后,康熙再也无力南巡了,心有余而力不足。曹寅在织造的任上重要作用逐渐体现出来,代替皇帝监视江南,成为了皇帝为数不多的直达底层的信息通路。有时候想想,皇帝真不是人当的,最简单的快乐都享受不到,每一步都得进行巧妙的算计。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