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关村特楼:见证中国科技崛起的历史建筑

创作时间:
2025-01-22 09:00:3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关村特楼:见证中国科技崛起的历史建筑

1958年8月1日,位于北京中关村的一间机房里,我国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103机”成功运行,每秒30次的运算速度虽然在今天看来微不足道,但这一刻却标志着中国计算机事业的诞生。这台计算机的诞生地,正是中关村特楼,一栋见证了中国科技发展历程的建筑。

中关村特楼,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是中国科学院在中关村建设科研基地时的配套住宅。其中,13、14、15号楼被老住户们称为“特楼”,因为它们不同于普通宿舍,拥有较大的居住面积、完备的厨房和带浴盆的卫生间。但特楼之“特”,更在于这里曾居住过60余位海外归来的著名学者和国内知名科学家,其中包括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特楼的建造,与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1950年,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从美国回国,决心在中国发展计算机事业。在他的推动下,1952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计算机研究小组,开始了艰苦的探索之旅。1956年,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成立,华罗庚担任主任。同年,周恩来总理主持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将“计算技术的建立”列为重大科技任务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关村特楼应运而生,成为科学家们的安居之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建筑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2011年,中关村地区启动改造拆迁,特楼的去留引发了广泛关注。2012年,在北京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期间,北京市科协提交了一份关于保护特楼的提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经过多方努力,2019年,特楼被列为北京市首批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终于迎来了新的起点。

如今,中关村特楼不仅是一栋栋建筑,更成为了科学家精神的象征。它们见证了新中国科技事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承载了老一辈科学家们为国奉献的精神。特楼的保护,不仅是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更是对科学家精神的传承。正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中所强调的,特楼所体现的“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而不懈奋斗。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