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瘦西湖:乾隆六巡必游,五亭桥白塔见证千年风韵
扬州瘦西湖:乾隆六巡必游,五亭桥白塔见证千年风韵
瘦西湖,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是乾隆皇帝多次南巡的打卡圣地。这里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着迷人的自然风光。乾隆皇帝曾多次游览瘦西湖,并留下了诸多轶事传说。瘦西湖的五亭桥、白塔、二十四桥等景点,无不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精湛技艺和美学理念。在这里,你可以乘坐游船,沿着河道悠然前行,听船娘讲述瘦西湖的历史典故,感受水乡风情。同时,还可以品尝扬州特色美食,如扬州炒饭、富春包子等,让味蕾沉浸在地道的扬州风味之中。瘦西湖,不仅是扬州的一张名片,更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瑰宝。
乾隆皇帝与瘦西湖的渊源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每次都到瘦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据史料记载,乾隆十六年(1751年)正月十三日,乾隆奉皇太后离京,开始第一次南巡江浙地区。他从北京出发,经直隶和山东到达江苏,在徐州府的宿迁县叶家庄里暂停小住。在二月初八日又渡过黄河巡查了天妃闸、高家堰,后经过淮安、高邮到达江都县香阜寺。然后自瓜洲渡过长江,巡幸镇江、无锡和苏州,在三月初一时到达杭州,遍游西湖名胜,同时还至绍兴祭大禹庙。乾隆回京时,从南京绕道祭奠明太祖陵之后,又在扬州游玩,在高明寺短暂停留后,随即沿运河北上,从陆路到达泰安。在五月初四日,乾隆盛大的南巡队伍在历经了四个多月后,终于回到了京城。
乾隆南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笼络江南士绅,巩固统治。他通过减免赋税、赏赐官员、礼遇文人等方式,赢得了江南士民的支持。同时,乾隆也对江南的山水园林情有独钟,多次命画师将喜爱的江南景色摹绘成图,带回京城仿建。瘦西湖作为江南园林的代表,自然成为了乾隆的必游之地。
瘦西湖的历史文化价值
瘦西湖原名保障湖,因湖面瘦长而得名。它始于隋唐,兴于明清,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瘦西湖的园林布局巧妙,将自然山水与人工建筑完美结合,体现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理念。清代钱塘诗人汪沆曾将瘦西湖与杭州西湖相比较,写下“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的诗句,从此“瘦西湖”之名流传至今。
瘦西湖的文化底蕴深厚,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诗篇。唐代诗人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宋代词人姜夔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等名句,都为瘦西湖增添了无限的诗意。清代李斗的《扬州画舫录》更是详细记载了瘦西湖的园林建筑和人文景观,是研究瘦西湖历史的重要文献。
瘦西湖的主要景点
瘦西湖的景点众多,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五亭桥、白塔和二十四桥。
五亭桥是瘦西湖的标志性建筑,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因桥上建有五座风亭而得名。桥身由十五个桥洞组成,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呈现出不同的景致。据说,乾隆皇帝对五亭桥的设计十分赞赏,曾命人在圆明园仿建了一座。
白塔则有一段传奇的故事。相传乾隆皇帝南巡时,看到五亭桥畔缺少一座白塔,便对陪同的官员说:“这里很像京城北海公园的景色,只可惜差一座白塔。”扬州盐商得知后,连夜用盐包堆成一座白塔模型。乾隆皇帝第二天清晨看到后,大为惊喜,称赞盐商的巧思。后来,盐商们又集资建造了一座砖塔,这就是现在的白塔。
二十四桥得名于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实际上,二十四桥并非二十四座桥,而是一座七孔石拱桥。桥上设有回廊,廊柱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廊内陈列着古代诗歌的碑刻。夜晚的二十四桥在月光映照下,更显诗情画意。
瘦西湖的现代意义
如今的瘦西湖,不仅是扬州的一张旅游名片,更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瑰宝。景区内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园林和文物,为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瘦西湖还承载着重要的生态功能,是扬州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近年来,瘦西湖景区不断加强保护与开发,努力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景区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瘦西湖诗词大会、瘦西湖夜游等,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瘦西湖,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园林,见证了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它不仅是乾隆皇帝的打卡圣地,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