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建筑节能标准的五大路径
“双碳”目标下,建筑节能标准的五大路径
2021年,全国房屋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高达40.7亿吨二氧化碳,占全国能源相关碳排放的38.2%。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建筑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颖心指出,建筑节能标准的提升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路径之一。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五大路径来实现建筑行业的绿色转型。
提升建筑节能标准
建筑节能标准的提升是实现碳中和的基础。最新版的建筑节能规范对建筑围护结构、设备系统等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建筑外墙和屋顶需要具备良好的隔热性能,门窗需采用高效保温材料,空调系统则要求使用高能效设备并合理控制温度。这些措施不仅能显著降低建筑能耗,还能提高居住舒适度。
消除建筑运行碳排放
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占全过程碳排放的56.6%,是减排的重点领域。北京市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光伏零碳改造项目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该项目通过安装碲化镉薄膜光伏幕墙,实测建筑光伏系统全年碳减排量达192吨,基本实现能源自平衡。此外,智能化零碳管理平台的运用,进一步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
减少建材碳排放
建材生产阶段的碳排放占比高达41.8%,是建筑全生命周期中最大的排放源。因此,推广使用低碳建材至关重要。例如,混凝土、钢材、砌体、水泥等建材的碳排放强度较高,应优先考虑使用低碳替代材料。同时,优化建筑设计,减少建材用量,也是降低碳排放的有效途径。
优化调整建筑流线和功能
老旧小区改造案例展示了通过空间优化和功能提升实现节能减碳的可行性。例如,重庆市红育坡片区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实施多方共商共建共管机制,不仅改善了居住环境,还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北京市昌盛园社区则通过拆除违建、整合物业管理等方式,破解了治理难题。
使用超高能效设备及能源替代
高效设备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是建筑节能的重要手段。例如,建筑照明系统应采用高效光源和智能控制系统,减少能源浪费。同时,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减少人工照明的使用时间。在能源替代方面,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前景广阔。
建筑行业的绿色转型不仅关乎环境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人类的居住质量和未来福祉。通过提升建筑节能标准、消除建筑运行碳排放、减少建材碳排放、优化建筑功能和使用超高能效设备,我们能够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这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科技创新、政策引导和公众参与,推动建筑行业迈向更加绿色、低碳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