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村史馆里的“岁月流光”:青海乌兰县西庄村的乡愁记忆
藏在村史馆里的“岁月流光”:青海乌兰县西庄村的乡愁记忆
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希里沟镇西庄村,一座77平方米的村史馆里,珍藏着这个村庄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从老式农具到荣誉锦旗,从历史照片到调解协议,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西庄村的变迁与发展。
西庄村村史馆内收藏着村里老一辈人使用过的农具及日常生活用品。这些渐渐淡出生活舞台的旧物,反映出西庄村悠久的农耕文化,成为见证村庄发展的一面面“镜子”。
西庄村党支部书记马晓平介绍:“西庄村本着让村民‘望得见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的原则,开展村史馆建设,将其打造成为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博物馆’,留住乡愁、凝聚人心的‘加油站’,体验民俗、发展旅游的‘精品店’。”
西庄村毗邻乌兰县城,近年来随着县城不断扩容,村里部分村民经历拆迁,搬进小区成为城镇居民。许多村民自发将家里的老旧农具捐赠给村史馆,这些物品成为展现西庄村发展历程的重要见证。
相较于很多历史文化名村,西庄村的建村历史并不长。据考证,这里在周秦时期是羌人驻牧地,明清时期蒙古族开始在乌兰地区驻牧。乌兰县志记载,1953年前后,青海东部农业区的部分农民迁入西庄村,在此开荒种地,逐渐形成村落。
在村史馆的一侧墙上挂着一面锦旗,这是1983年1月乌兰县委县政府颁发给西庄村八队的锦旗,上面写着“靠政策走上致富路 凭科学更上一层楼”。这面锦旗见证了西庄村在科技兴农方面的努力与成就。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西庄村就在耕种机械化和优化种植结构等方面下大力气,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如今,村里已从过去的小麦、马铃薯和油菜等“老三样”种植,成功晋级为乌兰县枸杞、藜麦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基地,并且构建了从田间生产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条,持续提升村民收入。
村史馆里有一堵照片墙,近百张照片都是马晓平精心挑选的。“这其中有三张照片记录了村民住宅变迁史。从土坯房到砖房再到美丽庭院,曾经‘一间屋子半间炕,三代人挤一间房’成为遥远的记忆,取而代之的是温暖舒适的居住环境。如今,村里道路硬化了,公厕改造了,饮水升级了,垃圾桶、清运车、路灯一应俱全,就连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文化广场也建起来了,村民的生活品质有了质的飞跃。”马晓平说。
在村史馆里,还保存着一张手写于1989年的经济调解协议书,泛黄的纸张上清晰地写着负债者所欠每一笔资金的来源和数目。这份协议书见证了西庄村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历史传承。
西庄村荣获过众多荣誉,包括“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文明村”等。这些荣誉背后,是西庄村在文明和谐、乡村治理等方面的长期努力。
今年西庄村有6名学生考上大学,在步入高等学府之前,马晓平带他们来到了村史馆。“村史馆里的每一个老物件背后往往都有一段难忘的故事,可以说村史馆既是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的见证者,也是后人了解村史、寻根溯源的窗口。带他们参观村史馆,就是希望能通过这些人物和故事激励村里的下一代,激励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砥砺奋进,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马晓平说。
在马晓平的办公桌抽屉里,还有一个硬盘,里面存储了所有关于西庄村村史馆展出的照片和文字资料。他希望能够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建设数字村史馆,不断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村史馆真正成为留住乡愁、激活记忆、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
如今,西庄村村史馆早已成为村民茶余饭后逛一逛的打卡地,成为老人追忆往昔聊一聊的记忆纽带,更成为学生放学后看一看的生动课堂。
本文原文来自青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