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蛋白在心脏手术围术期管理中的应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功案例
白蛋白在心脏手术围术期管理中的应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功案例
心脏手术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但围术期管理的复杂性不容忽视。特别是在液体平衡管理和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处理上,合理使用人血白蛋白已成为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策略。本文将结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临床案例,探讨白蛋白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案例背景
患者,男性,50岁,因胸闷、心悸伴气促8月余入院。经检查发现二尖瓣脱垂伴重度关闭不全,同时伴有三尖瓣轻度关闭不全和肺动脉压升高。患者血常规、血生化等指标基本正常,但心脏超声显示左室舒末径70 mm,返流量71 ml,EF 63%。
手术过程与并发症处理
患者于10月10日接受胸腔镜辅助下二尖瓣成形术+三尖瓣成形术。术中出现多次室颤,需要反复除颤,并进行了二次转机。术后患者转入CSICU监护,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血管活性药物、纠正内环境紊乱等对症处理。然而,患者术后出现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表现为血气分析异常(pH 7.11,PaO2 63 mmHg,PaCO2 76 mmHg,BE -5.4 mmol/L,Lac 16 mmol/L),CVP 16 cmH2O,VIS评分55分。鉴于病情危急,医疗团队决定启用VA-ECMO辅助治疗。
白蛋白的应用与效果
在ECMO支持下,液体管理成为治疗的关键环节。患者存在严重的液体平衡失调,需要维持适当的容量以降低心脏负荷。然而,由于血浆供应紧张,医疗团队决定使用高浓度白蛋白输液作为替代方案。白蛋白的使用策略主要基于其良好的肾脏安全性和在心脏围术期液体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输注高浓度白蛋白,成功提高了患者的胶体渗透压,将体内水分重新分布到循环中,并通过利尿剂排出多余的水分,有效解决了肺充血问题。随着治疗的推进,患者的血浆和血小板用量开始下降,ECMO流量逐步下调,最终在术后第6天成功撤离ECMO。随后,通过机械通气、抗感染等综合治疗,患者病情持续好转,于术后第10天撤离呼吸机,第13天转出监护室,第21天顺利出院。
白蛋白的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指南
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蛋白质,占血管内血液胶体渗透压的70-80%。在液体复苏和液体平衡管理中,白蛋白通过调节血管内外的液体分布,维持血容量和组织间隙容量的动态平衡。特别是在低血容量性休克、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的液体复苏中,白蛋白作为晶体液的二线治疗手段,对于那些对最大剂量晶体液反应不足的患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根据最新的临床指南,白蛋白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应遵循以下原则:
- 主要用于液体复苏或严重和难治性水肿,特别是那些低白蛋白血症且对其他治疗无反应的患者。
- 在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治疗中,推荐使用等渗(4-5%)白蛋白作为联合、二线治疗。
- 对于严重低白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低于1.5 g/dL)的患者,可以考虑将白蛋白作为初始治疗联合晶体液使用。
- 应避免将白蛋白用于单纯纠正低白蛋白血症或营养支持。
结论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这一病例充分展示了人血白蛋白在心脏手术围术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合理应用白蛋白,不仅有效管理了患者的液体平衡,还显著改善了术后恢复和预后。这一成功经验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强调了在复杂心脏手术中,科学、规范地使用白蛋白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