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1975年海城大地震:中国首次成功预报的7.3级地震

创作时间:
2025-01-22 04:07:5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1975年海城大地震:中国首次成功预报的7.3级地震

1975年2月4日傍晚,辽宁省海城县的居民们在严寒中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他们被政府紧急疏散到户外的空地上,虽然心中满是疑惑和不满,但正是这一看似突兀的决定,拯救了数十万生命。

这场7.3级大地震,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成功预报的7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在地震发生前,时任沈阳军区政委的毛远新,凭借敏锐的判断力和果断的决策,成功预警并组织群众撤离,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早在1974年,辽宁营口、海城一带就频繁发生小规模地震,次数逐渐增多,震级也逐渐升高。辽宁省地震办公室多次向省委上报预警,引起了高度重视。1975年2月4日凌晨,营口、海城一带再次发生5级左右地震,这进一步加剧了地震预警的紧迫性。

面对可能到来的大地震,时任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的毛远新与省领导李伯秋商议是否发布预警。当时,海城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仅预警破坏范围内就有834.8万人口,其中鞍山、营口、辽阳三市就有167.8万城市人口。一旦发布预警,极可能引发群众恐慌,影响正常生产秩序。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这样的决策风险极高。

经过深思熟虑,毛远新坚持提出要通过人民广播电台对全省发布预警。他深知,虽然预警可能导致短期的社会秩序波动,但与可能发生的巨大人员伤亡相比,这是必须承担的风险。最终,两人决定采取“隐性预警”方式,要求地方干部及时疏散民众到安全地带。

当天下午两点,省委向营口、鞍山两市下达指示,要求海城、营口两县所有人员不得在室内过夜,牲畜和农机要拉到户外,党员干部和民兵要挨家挨户动员疏散。这一决策在当时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许多人对地震预警表示怀疑,认为这是过度反应。

然而,就在4日晚上19点36分,海城县发生了7.3级特大地震。震源深度15公里,震中烈度达9度,震感波及范围超过100万平方公里。地震发生时,几乎所有民众都已得到及时疏散。据统计,此次地震造成660多万民众无家可归,但伤亡人数仅占总人口的0.22%,创造了世界地震史上的奇迹。

最终统计的死亡人数仅为328人,受伤18000余人。相比此前国内外同级别地震,伤亡数字之小,令世人难以置信。这一成就不仅展现了毛远新的领导能力和决断力,也体现了他以人民生命安全为中心的责任感。

海城大地震的成功预警,不仅挽救了数十万民众的生命,也为中国的地震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一事件被广泛认为是毛远新任内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并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肯定。时至今日,海城大地震的预警和应对经验,仍对全球地震灾害预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