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200首古诗词变动画,央视AI新作《千秋诗颂》开播

创作时间:
2025-01-22 08:54:2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200首古诗词变动画,央视AI新作《千秋诗颂》开播

2月26日,中国首部文生视频AI动画片《千秋诗颂》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开播,这部动画片以独特的AI技术,将古诗词转化为生动的水墨国风动画,不仅展现了AI在动画制作中的技术突破,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千秋诗颂》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制作,依托“央视听媒体大模型”,将200多首古诗词制作为动画片。整个系列共26集,每集约7分钟,从美术设计到动效生成,再到后期成片,均为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辅助制作。

AI技术如何让古诗词“活”起来

《千秋诗颂》的成功,离不开多项前沿AI技术的支持。其中,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书生·筑梦”视频生成大模型和“AnimateDiff”文生视频框架,是实现这一创新的关键。

“书生·筑梦”是一个包含200亿参数的多模态大模型,经过80亿海量多模态样本训练,能够识别和理解350万语义标签。这一强大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使得AI能够准确解读古诗词的意境,并将其转化为视觉画面。

“AnimateDiff”则负责将静态画面转化为动态动画。通过这一技术,AI能够生成流畅的动画效果,让古诗词中的场景和人物栩栩如生。此外,制作团队还运用了可控图像生成、图像驱动等技术,确保动画的风格和细节符合传统文化的审美。

跨界合作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为了确保动画的准确性和艺术性,制作团队采用了跨学科的合作模式。导演团队与科研人员紧密合作,通过大量精准数据训练AI模型,使其能够精确生成符合历史依据的美术素材。例如,片中的熏香炉造型源自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透雕忍冬纹五足银熏炉”,城门则参照了唐代丹凤门的样式。

在人物动画方面,AI技术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AI对真人动作的捕捉和转化,动画角色的服饰和相貌得以生动呈现。对于需要精细处理的部分,如人物的五官特征,后期团队还会进行“精雕细琢”,确保动画的高质量。

效率提升三倍,开启动画制作新纪元

AI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动画的艺术表现力,还极大地提高了制作效率。据制作团队介绍,在同等预算条件下,按照传统动画制作流程,一个月只能完成一集的制作,而现在一个月可以制作三集。这意味着制作周期从8个月缩短至4个月,效率提升了三倍。

此外,AI还能够自动生成转场动画,实现不同场景之间的“丝滑”连接。通过独创的主题一致性模块,AI生成的动画还能保持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起伏感。

未来展望:AI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

尽管《千秋诗颂》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突破,但AI动画制作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部分画面的背景清晰度和人物动作的连贯性还有待提高。这表明,AI技术在视频生成领域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AI将在影视制作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AI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我们有望看到更多创新的文化产品涌现,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和精彩的视听体验。

《千秋诗颂》的成功,不仅展示了AI技术在动画制作中的巨大潜力,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它让我们相信,科技与文化的结合,将为未来的影视创作开启无限可能。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