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秋古诗里的思念,你最爱哪一首?

创作时间:
2025-01-22 01:34:41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秋古诗里的思念,你最爱哪一首?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每当这轮明月高悬夜空,古往今来的诗人们,总会借着这皎洁的月光,诉说内心的思念。在这个中秋佳节,让我们一起品味几首经典的中秋古诗,感受那些穿越千年的思亲之情。

01

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秋诗词中最广为传唱的一首。这首词作于丙辰年(1076年)的中秋之夜,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与弟弟苏辙已经七年未见。

词的上片,苏轼把酒问天,感慨人生的短暂和宇宙的永恒。“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他想象着月宫的景象,又担心“高处不胜寒”,最终选择留在人间,与月光共舞。“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句词,既是对现实的无奈,也是对生活的热爱。

下片则转入对亲人的思念。“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流转,照耀着失眠的诗人,也照亮了他内心的孤独。“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质问明月,为何总在离别时分格外圆满,仿佛故意勾起人们的思念。

然而,苏轼终究是一位豁达的诗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用自然规律来宽慰自己,也宽慰了无数后人。最后,他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结,表达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希望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轮明月。

02

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清冷而深情的月夜图景。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庭院中,月光如水,树上的乌鸦静静栖息,秋露悄无声息地打湿了桂花。这两句诗,以静谧的景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在月圆之夜,所有人都在仰望明月,但这份思念之情,究竟会落在谁家呢?王建以问句结尾,留给读者无限遐想。这种含蓄而深邃的表达,让整首诗充满了韵味。

宋代苏轼曾评价王建的诗作“清新脱俗,别有情趣”,认为《十五夜望月》一诗尤为出色,以其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远的意境打动了无数读者。

03

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静夜思》是思乡诗中的经典之作。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字,却道尽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月光洒在床前,诗人恍惚间以为是霜。一个“疑”字,生动地刻画出诗人初醒时的朦胧状态,也勾起了读者的好奇与遐想。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抬头望月,低头思乡,动作简单却情感深沉。明月作为思念的载体,跨越时空,连接着诗人与故乡。这种对比和强调,更凸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和无尽怀念。

李白一生漂泊,这首诗正是他在异乡夜深人静时,对故乡的深深眷恋。那轮明月,仿佛是诗人内心的镜子,映照出他对“根”的牵挂。

04

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则在思乡之情中,融入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开篇两句,诗人便用简洁的笔触描绘出边塞秋夜的荒凉与凄清。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孤独的雁鸣划破夜空,营造出一种紧张而悲凉的氛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诗,诗人借助露水和月光,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在诗人眼中,露水似乎从今夜开始变得格外洁白,而月亮也只有在故乡的天空下才显得如此明亮。这种主观的感受,恰恰体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战乱中,兄弟分散,生死未卜,这种无助和焦虑让诗人倍感痛苦。然而,他仍然怀着希望,期盼着与弟弟的重逢。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最后两句,诗人以寄书难达来暗示战乱的频繁和生活的艰辛。即使写下满含深情的家书,也往往难以送达,更何况如今战火纷飞,消息更是难以传递。这种无奈和感慨,让诗人的心情更加沉重和悲凉。

清代诗论家沈德潜评价此诗:“语意沉郁,有杜家风味。”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这首诗的特点和魅力。它不仅展现了杜甫深沉的思乡之情和对亲人的挂念,更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这些诗句,不仅描绘了中秋佳节的美好景象,更深刻传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无尽的思念与美好祝愿。那么,在这些经典诗句中,你最喜欢哪一首呢?欢迎留言分享你的感受!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