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醒狮走进38国,非遗文化闪耀国际舞台
广东醒狮走进38国,非遗文化闪耀国际舞台
“咚锵咚锵咚咚锵……”激昂的锣鼓声中,一头头色彩鲜艳的醒狮腾跃而起,时而威风凛凛,时而憨态可掬,引得观众阵阵喝彩。这不是国内某地的节日庆典,而是发生在英国剑桥的一场醒狮表演。近年来,广东醒狮不仅在国内大放异彩,更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从岭南大地走向世界舞台,成为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亮丽名片。
千年传承:从宫廷舞狮到岭南文化瑰宝
广东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宫廷狮子舞。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到了明代,醒狮在广东南海县出现,并逐渐发展成为融武术、舞蹈、音乐于一体的文化活动。
醒狮的表演通常由两人配合完成,一人舞狮头,一人披狮被舞狮尾。舞狮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狮子动作有“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其中“采青”是醒狮的精髓,有起、承、转、合等过程,具戏剧性和故事性。
2006年5月20日,狮舞(广东醒狮)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Ⅲ—5。这一荣誉不仅肯定了广东醒狮的文化价值,也为其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基础。
独具匠心:醒狮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
广东醒狮的艺术魅力,不仅体现在精彩的表演中,更凝结在精妙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里。
醒狮的造型特点鲜明:狮头额高而窄,眼大且能转动,口阔能张合,鼻塌且大,有一对尖锐的獠牙。最独特的是狮头上扎有一只角,这个角用铁线扎作而成,旧时是狮子攻击对方时的有力武器。在广东,有角的醒狮被认为是瑞兽,能驱邪和带来福气。
醒狮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大致分为四大工序:扎、扑、写、装。其中,“扎骨架”要用竹篾绑扎出狮头模型,用铁丝固定接口;“扑纱”则需用浆糊将纱纸扑在狮头骨架上,一般需要六层;“写色”是在狮头白胚上上色,颜色多为鲜艳明亮的红、黄、绿、黑等;最后的“装”是在狮头安装眉毛、耳朵、眼睛、额镜、鼻球、胡须等装饰。
醒狮的表演形式多样,一般分贺庆、竞技、联谊、驱邪、阵式和演艺等六类。其中,“演艺”类表演最为精彩,包括采桥青、盘凳青、云梯青、三山青、楼台青、高杆青、八卦青、椰子青、灵芝青、捞月青等多种采青套路。
舞动世界:广东醒狮的国际影响力
近年来,广东醒狮频频亮相国际舞台,成为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
2024年7月,在广州黄埔区举办的“世界醒狮群英会”传统南狮交流赛上,来自广州、鹤山、香港、马来西亚等地的10支专业队伍展开激烈角逐。各队不仅展示了高难度的惊险动作,还通过自选动作和独特道具演绎了多个精彩故事。马来西亚柔佛州江加蒲莱南华武术龙狮团演绎了乐于助人的故事,香港的中国国术龙狮总会狮队则表演了“醉拳”等创新动作。
更值得一提的是,广东醒狮已走出国门,在英国、马来西亚等国家落地生根。2024年8月,中国广州龙狮协会与英国剑桥华人社区中心、英中商旅文化交流协会签署合作协议,在剑桥设立龙狮文化传承基地。英国剑桥华人社区中心主席孙伟表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醒狮。”自1997年以来,香港和广东的老华侨在剑桥创立了舞龙舞狮队,经常在英国当地学校推广醒狮文化,深受民众喜爱。
广东醒狮不仅在海外华人社区广受欢迎,还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广州市龙狮协会先后出访38个国家和地区,与当地龙狮团队和华人社团建立友好关系。广东醒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伟斌表示,希望通过国际合作,推动中英两地青少年以及醒狮舞龙的爱好者开展文化研学游和技艺特训营,增进友好情谊。
结语:从岭南到世界,醒狮精神永传承
广东醒狮,这门承载千年历史的文化艺术,正以崭新的姿态焕发勃勃生机。它不仅凝聚着岭南儿女的智慧与汗水,更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促进友好交流的桥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广东醒狮必将舞动更加绚丽的篇章,让世界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