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勇冠三军,智谋过人:辛弃疾的军事人生

创作时间:
2025-01-21 18:34:0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勇冠三军,智谋过人:辛弃疾的军事人生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一位名叫义端的僧人仓皇逃窜,试图投奔金兵大营。然而,一位身材魁梧的勇士挡住了他的去路。义端认出了这位勇士,急忙跪地求饶:“我识得您的本来面目,您是青犀牛转世,英勇无比,力能杀人,但请您不要杀我。”然而,这位勇士没有丝毫怜悯,手起刀落,将义端斩首。这位如犀牛般神武的勇士,正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


完颜亮攻宋之战。来源/《中国战争史地图集》

这一年,辛弃疾二十二岁。他在山东组建了一支大约两千人的抗金队伍,并主动带领部众投奔了当时山东起义军中实力最为强大的耿京部。然而,辛弃疾举荐的僧人义端却窃取军中大印叛逃。耿京震怒之下,要杀辛弃疾泄愤。辛弃疾承诺三日内将义端捉拿归案,并最终亲手诛杀了叛徒。

绍兴三十二年,耿京派遣辛弃疾与起义军副统帅贾瑞一起,出使建康(今南京),奉表归宋。高宗皇帝当即任命耿京为太平军节度使,辛弃疾也得到了“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的官职。但在回程途中,他们惊闻耿京被叛将张安国杀害。面对这一变故,辛弃疾做出了一个大胆到近乎疯狂的决定——他要闯入金人大营,将金人保护下的叛徒张安国绳之以法。

《宋史·辛弃疾传》记载了接下来发生的情节:

(辛弃疾)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

这一年,辛弃疾二十三岁。他的英勇事迹在南宋朝臣中被广为称道。然而,进入南宋官场后的辛弃疾,却始终没有获得他所期望的北伐中原的机会。从二十一岁起兵到二十三岁“归正”于南宋,这短短两年的军旅回忆,最终化作辛弃疾往后余生无数寂寥夜梦中的“吹角连营”。


1140年,南宋反攻中原之战地图。来源/《中国战争史地图集》

自乾道四年(1168年)至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在十余年间历任建康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刑等职。他在江西任上因平定茶商赖文政起义有功,升任知江陵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随后又迁任江西、湖南安抚使等职。尽管辛弃疾的仕途看似顺利,但作为“归正人”,他在南宋官场中始终面临着诸多限制和排挤。

南宋朝廷对归正人的态度复杂。一方面,对于有功劳来投奔的归正人,宋廷会授予一些荣誉性的闲官;另一方面,归正人在政绩上稍有作为,往往就会受到南宋官僚群体的排挤。辛弃疾后半生多次被弹劾罢官,就与这种偏见密切相关。

面对这样的处境,辛弃疾深入思考了更长远的战略问题。他将自己的军事战略设想写成了《美芹十论》《九议》等文章,交给朝廷参考。这些流传下来的文字,展现了辛弃疾作为军事战略家的卓越才能。

据考证,《美芹十论》大约完成于乾道元年(1165年)。在这篇文章中,辛弃疾从敌我两个角度对宋金对峙的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创造性地回答了“该战还是该和”,以及“如何备战”“如何作战”的问题。

辛弃疾首先剖析了金朝政权的内部弱点,概括为 “三不足虑”:

“虏人之地虽名为广,其实易攻”
“虏人之财虽名为多,其实难恃”
“若其为兵,名之曰多,又实难调而易溃”

简言之,金朝内部存在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被征服的部众对女真人的统治不满,汉人百姓承担沉重的赋税徭役而人心向宋,统计集团内部为争夺皇位也多次陷于分裂。这样的金国,虽然外表看起来强大,一旦遇到真正的危机就有可能土崩瓦解。


《美芹十论》部分内容。来源/纪录片《诗行天下》截图

辛弃疾建议南宋朝廷采取以下措施:

  1. 改变委屈求和的姿态,放弃幻想,向举国军民昭示必战的决心
  2. 在战线部署上,把主要兵力布置在淮河流域
  3. 安排由北方“归正”而来的军队及百姓在淮南地区屯田
  4. 约束将帅,善待士卒
  5. 笼络约束归正人
  6. 不要频繁更换宰执及领军将领

在最后一节“详战”篇中,辛弃疾还规划了具体的北伐战略:

兵出沭阳则山东指日可下,山东已下则河朔必望风而震,河朔已震则燕山者臣将使之塞南门而守。


傅抱石山水清音图轴,图以辛弃疾的《水调歌头•醉吟》中“山水有清音”一句为题。来源/故宫博物院

辛弃疾的军事才能和战略思想,展现了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更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事迹和思想,对中国读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