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的守护者们:文物保护背后的故事
明十三陵的守护者们:文物保护背后的故事
明十三陵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十三陵特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文物保护。从定期维护修缮到现代化的安全管理系统,每一项举措都在默默守护着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这些幕后英雄的工作日常,感受他们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之心。
长陵修缮:最小干预,保留历史原貌
作为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明十三陵长陵将迎来修缮。最近,北京市文物局公布其文物建筑修缮工程方案,给出修改意见——应遵循“最小干预”原则,严格控制工程量。
在明十三陵中,长陵的年纪最大,建筑规模最大,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这座陵寝从朱棣迁都北京以前就开始建设,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成。朱棣取名长陵,有“长远”之意。从布局上看,长陵分为神道前导建筑和陵宫建筑两部分。神道总长约7.3公里,由南向北依次建有石牌坊、三孔石桥、大红门、长陵神功圣德碑亭等一系列设施建筑。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平方米,呈现前方后圆的形状。其中,前面长方形部分由三进院落组成,圆形部分是宝城。
此次长陵修缮的重点——方城明楼,是宝城内最主要的地上建筑。砖石砌筑的方形墩台上面,建有一座重檐歇山顶的明楼。明楼的上下檐之间向南侧有榜额,上书“长陵”两个金字。明楼内有一座圣号碑,龙首方趺,篆额“大明”,碑身楷书刻“成祖文皇帝之陵”。“成祖”是朱棣的庙号,“文”是谥号。
市文物局提出,长陵方城明楼等文物建筑的修缮工程应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减少建筑各部分构件的更换补配。修缮过程中应严格按传统工艺、传统材料的做法,最大限度保留文物建筑的历史信息。还有一些细节需要特别注意。比如,建筑屋面修缮时应对现存瓦件实施有效保护措施,确保拆卸瓦件不受损坏;石构件的清洗修补不宜采用化学手段,应使用物理方法。昌平区明十三陵管理中心将做好修缮后相关文物的日常养护工作,及时发现和排除隐患,确保文物安全。
居庸关长城:两次修缮再现雄姿
站在居庸关长城上,昌平区明十三陵管理中心副主任袁江玉感慨万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经两次大规模修缮,居庸关现已成为展示长城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居庸关长城自清末日渐颓坏,后又经历战争及自然环境的摧残,至20世纪90年代已经残破不堪。老照片显示,当时,居庸关的城楼、衙署等木构建筑已基本消失不见,城墙和敌楼仅剩部分墙体和残垣断壁,仅有云台保留较好。1992年,十三陵特区办事处投资1.2亿元,对居庸关长城开展了大规模抢险修缮。
为了保证修复工程顺利进行,十三陵特区办事处成立了居庸关抢险修复工程指挥部,聘请了罗哲文、郑孝燮、单士元等国内知名长城古建专家为顾问。“这些长城保护的资深专家,绝大部分都参与了八达岭长城等其他长城的修缮保护,为居庸关长城修缮带来了宝贵的经验技术。”袁江玉介绍,勘探设计时,专家们根据《西关志》《四镇三关志》等文献以及残存遗址,科学定位了过去衙署、庙宇的位置。后来的施工过程中,罗哲文等专家几乎每个月都来到现场察看指导,有些老专家更是拄着拐杖登上长城指导修复,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一期复建施工中,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充分尊重专家意见,力求保持原材料和原工艺,在保留古建筑原有风貌的同时,顺利完成抢险加固。
居庸关长城一期修缮历时5年,工程于1997年底完成时。居庸关景区于次年即1998年初正式对中外游客开放。为了进一步完善景区配套服务设施,居庸关长城于1998年至2002年启动了二期修缮工程,总投资1.8亿元,工程项目包括恢复城内步行街、复建古客栈、修建翠屏湖等。
两期大规模修缮结束后,居庸关的关城风貌已基本上完整呈现出来,后期除抢险加固等必要修复外,尽量减少对长城本体的干预。
近年来,居庸关长城不断拥抱时尚潮流新元素,古老关城开始呈现出年轻的一面。不论是已连续3年点亮的夜长城,还是长城国乐大典的古筝齐奏、时尚盛典中的时尚秀展演,都带给人朝气蓬勃、新潮时尚的新感受。
与此同时,居庸关长城的历史文脉也在不断发展延续。去年9月,居庸关长城博物馆建成开放。博物馆通过图片、实物、资料、模型、场景、沉浸式视听体验空间等,梳理了居庸关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建设居庸塞,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居庸关长城进行整体修复的历史变迁,展示了居庸关在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独特关城特征,以及所折射出的巨大精神力量。
2030年全面开放计划
明十三陵景区将逐步扩大文化遗产开放范围,到2030年实现明十三陵帝陵全部开放的目标。本次计划共分为三期,时间为2024至2030年,其中一期为2024至2025年,开放思陵、永陵;二期为2026年至2028年,开放茂陵、泰陵、德陵和新行宫遗址;三期为2029年至2030年,开放献陵、裕陵、庆陵。
明十三陵全面开放后,将展示古建筑、墓葬、神道等文物本体,以及建筑遗址、神道等文化遗产要素,全面呈现十三陵完整营建历程、明代皇家陵寝建筑特征和明代皇家陵寝建筑营造技艺等。
明十三陵主神道是连接神路和各个帝陵的重要通道,“打通神道”将把全长7.3公里的主神道和附近散落大小遗产点进行串联。同时,开展十三陵外围兆域边墙保护修缮,建设景观步道、景观台,呈现历史空间格局,更加宏观地展示明十三陵整体轮廓,让观众从更加广阔的角度欣赏和了解明十三陵这座世界遗产宝地。
文物展览:让文物“活”起来
7月13日,“明韵风华 国之重宝——明代文物珍品特展”在明十三陵景区同步开展。特展为期两天,国内10余家文博机构共100余件精品国宝文物参展,展品以皇家重器为主,除金丝翼善冠和皇后凤冠外,董其昌书法真迹、皇史宬金匮、《永乐大典》嘉靖副本等一批重量级国宝文物也集中亮相。
展厅中,黄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玉雕万寿海棠金托执壶、保明寺铜钟等珍贵文物在展柜中整齐摆放,吸引众多观众驻足拍照,细细端详。每一件展品的旁边都有高清图片,并配有详细文字介绍,包括文物的名称、历史背景、艺术特点以及其在历史文化中的意义等信息。此外,展品旁还特别设置了二维码,观众扫描二维码就可以查看该展品的详细介绍,包括更多图片、讲解音频以及相关信息。
“明韵风华 国之重宝——明代文物珍品特展”的展出时间为7月13日、14日。为满足观众的参观需求,论坛会议结束后,大部分特展文物将移至明十三陵定陵景区内文物展厅,届时市民购买定陵景区门票即可参观。
随着一系列文物保护工程的推进,预计到2030年,明十三陵帝陵陵寝将实现全部开放。目前,长陵、定陵、昭陵、康陵、永陵、思陵6座陵寝已经开放。2026年至2028年,茂陵、泰陵、德陵和新行宫遗址将逐步开放;2029年至2030年,献陵、裕陵、庆陵将实现开放。
以明文化为核心,昌平还将建设明文化文博旅综合体,并面向全球征集项目设计方案。该项目位于昌平区十三陵镇,周边分布有丰富的文旅资源、商服资源及科研产业,如明十三陵、居庸关长城、银山塔林、白浮泉遗址、八达岭奥莱、乐多港、未来科学城、南口产业园等。
项目建成后,将打造成为全球最知名的明文化交流基地、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明文化主题展示区以及首都西北部世界遗产特色文博旅商圈,全方位多维度展示明代恢弘气象、多彩历史和灿烂文明,成为传承优秀文化与深度体验式消费相结合的文化博览旅游综合体。
未来,明十三陵还将逐步推进打造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利用珍贵世界文化遗产资源,实现陵村互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