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 “理念 ”论是什么?理念的公式,内容与批评
柏拉图的 “理念 ”论是什么?理念的公式,内容与批评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其哲学体系的基石,深刻影响了西方哲学的发展。该理论将世界分为可感知的实在与可理解的现实,提出了“理念”作为万物完美模型的核心观点。本文将深入探讨理念论的内涵、发展及其面临的批评。
什么是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的“理念”理论是他所有哲学思想的基础。理念论又称“形式论”,是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提出的一种哲学理论:
- 可感知的实在是指那些可以用感官感知到的实体,如树、人和所有无生命的物体。
- 可理解的现实是被称为“理念”的可理解实体所在的地方,这些实体无法通过感官感知,只能通过理性感知,如虔诚或善。
感性现实和知性现实之间的关系就好像一个(感性)是另一个(知性)的摹本。
柏拉图把这种联系方式称为“模仿”:感性实体模仿可理解的“理念”,而可理解的“理念”是万物的理想和完美的模型。它们之间的另一种联系方式是参与:感性事物参与“理念”,就好像它们吸收了“理念”的一部分并再现了它。
柏拉图从未系统、完整地阐述过这一理论,但他确实在对话中引入了这一理论,以回答某些问题,从而解释其他现象。这种资源是柏拉图所有对话的特点。最能回答和解释“理念”理论的三部对话录是《理想国》、《斐多》和《斐德鲁斯》,它们是柏拉图的成熟作品。理念论被认为是柏拉图全部思想的核心。
同样,柏拉图之后的大多数哲学家,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提到了“理念”理论,或是支持它,或是对它进行严厉的批评,亚里士多德就是一个例子。
要点
柏拉图的“理念”理论认为,按照实体的类型,存在着两类现实:感性现实和知性现实。
- 可感知的实在是可以通过感官感知的,任何物体都是如此。
- 可理解的实在是无法通过感官感知的,但可以通过理性(如“理念”)来理解。
- 感性实体模仿可理解的“理念”,“理念”是万物的理想和完美的模型。它们也参与了“理念”,就好像它们从“理念”中抽取了一部分并再现了它。
该理论的早期版本
这一理论的第一个版本起源于柏拉图的早期对话,如《欧提弗洛篇》。在这些对话中,“理念”被假定为,对话参与者所要求的每一个定义的真正答案。这些定义通常是苏格拉底在提出“X是什么,这使得柏拉图能够发展自己的理论。在对话中,柏拉图将“理念”称为“普遍性”,因为它们是所有个案共有的定义,而感性实体则是具体的个案,柏拉图称之为“特殊性”。
因此,被冠以相同名称、具有相同特性的事物都回应着一个“理念”。例如:所有虔诚的行为都响应“虔诚的理念”,而事物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们模仿了“美的理念”。这使得普遍性成为一种范式,而特殊性则可以从这种范式中得到描述。
柏拉图认为的理念的特征
在成熟期对话(如《斐多》、《理想国》和《斐德鲁斯》)中,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一系列可理解的实体,它们的特点是“存在”:
- 独一无二:理念各具特色,没有两个是相同的。例如,“美”不等同于任何其他“理念”。
- 在数量上是一个:每个理念本身都是一个。例如,“好”的概念是一个,尽管有很多东西都是好的。
- 永恒:“理念”无始无终,与可感知事物不同。例如,当虔诚的行为消失时,虔诚的理念也不会结束。
- 自我同一:理念始终与自身相同。例如,“勇气”这一概念不会随着每一次勇气行为的变化而变化,它始终如一。
- 纯粹性:理念是具体事物的“原因”或“模型”,而具体事物则是感性和退化的复制品。例如,正义的理念是一切正义行为的模型。
- 不相容:理念不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例如,“善的理念”不是由每一个善的行为组成的。
- 同质:对于感性实体来说,理念是同质的。例如,即使美丽的事物彼此不同,但所有美丽事物中存在的“美”的理念是相同的。
- 不受可感知事物的生成和损坏的影响:“理念”“处于一个独立的领域,与具体事物所在的“感性领域”相分离。
- 它本身就是实体:理念不依赖于其他实体,它们是自主的。例如,“正义的理念”不以“正义的行为”为其原因,它独立于“正义的行为”。
第三人论证与亚里士多德的批判
柏拉图的理念论虽然深刻,但也面临诸多批评。其中最著名的批评来自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第三人论证”,指出如果理念是独立存在的实体,那么理念与具体事物之间还需要一个更高的理念来连接它们,从而导致无限倒退。
柏拉图的理念论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核心思想包括:
- 二元论:将世界分为感性世界和理念世界,强调理念世界的完美性和永恒性。
- 洞穴寓言:通过洞穴比喻说明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以及追求真理的重要性。
- 灵魂不朽:理念论还为柏拉图的灵魂不朽理论提供了基础,认为灵魂能够认识理念世界。
柏拉图的理念论不仅是其哲学体系的基石,也是西方哲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尽管面临诸多批评,但其思想价值和历史地位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