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K. 361:将交响曲灵魂注入小夜曲体裁的管乐巨作
莫扎特K. 361:将交响曲灵魂注入小夜曲体裁的管乐巨作
本期推荐一部莫扎特相当特别的作品,《降B大调第十号小夜曲》K. 361。虽然莫扎特的创作中,独出机杼之作历来不少,这首“小夜曲”仍在其中显得特别。
或许,可用“非冷非热”——不算冷门作品,但也确实称不上热门曲目,“名小实大”——以小夜曲为名,却是超大规模的构思,来形容这部伟大巨作。小夜曲中的“小”,固然是对于原名Serenade的意译,但这个体裁原本作为娱乐音乐,确实是不走宏大路线。
莫扎特的K. 361则不然,演奏时间有时超过50分钟,莫扎特在世的年代,如此规模的交响曲都尚未出现。
但演奏时间本身,还不是该作最特别之处。小夜曲虽然往往情境相对于交响曲、交响诗等更为轻松,就单纯的规模而言也未必很小。这不少是由于古典时期的小夜曲演出的时候,往往不是几个乐章连续演奏,当中会有一段时间的间隔。
如此一来,单独的乐章需要一定分量,也未必总有连续演奏的负担。同时考虑到需要在户外演出,管弦乐法有时会减去一些细腻。今天我们听唱片,或是音乐会的现场演奏,自然是多个乐章连演。由此呈现的小夜曲的规模,整体相加固然没变,实际体会却不同以往。
小夜曲日后脱离娱乐音乐范畴,而单纯作为管弦乐体裁的一个分支。最典型的就是勃拉姆斯的两部作品,同交响曲相比,它们的情境仍有相对轻盈之处,可就整体规模而言,何尝就是真的“小”呢?
回到莫扎特的《降B大调小夜曲》K. 361,该作的独特性,确实也在于规模。因为哪怕考虑到小夜曲整体的规模未必小巧,K. 361还是特别显为庞然大物。更重要的是,莫扎特在此对于多乐章连续发展的交响统一性的构思,实在让人拍案惊奇。
《降B大调小夜曲》是为12件管乐器与低音提琴而作,有时低音提琴的部分也能用管乐替代。这样的(几乎)纯管乐编制,在当下看来有些奇特,当年却是一时的流行。不过典型的配制没有K. 361那么大,仅是管乐八重奏。
莫扎特移居维也纳的时候,这样的作品正在流行。1782年4月,约瑟夫二世建立了宫廷管乐八重奏,稍后贵族们竞相效仿。除了为管乐合奏原创的作品之外,也有不少歌剧改编曲。这些改编曲一度淡出人们的视野,本真演奏盛行之后,它们的录音又多了起来。
K. 361大致创作于1783年末,至1784年初这段时间。该作的首演是1784年3月23日,由单簧管名家斯塔德勒(Anton Stadler)领衔的宫廷乐团的乐手们进行演出。斯塔德勒其人,正是给予莫扎特巨大灵感的一代单簧管名家,莫扎特《单簧管五重奏》和《单簧管协奏曲》的问世都和他有关。
不过这次首演仅演出了全曲七个乐章中的四个,这是当时常见的做法。到20世纪,指挥家布莱赫(Leo Blech)灌录K. 361的早期录音,以及舍尔辛的现场录音中,都采用了大量删节的操作,也是一种边缘化的复古(早期录音也有技术限制的因素)。
有意思的的是,《降B大调小夜曲》的编制本身,既倾向于乐队的构思,又为演奏者留出足够的空间。这部作品演出的时候,常常不设指挥,由演奏家们自己协调默契。第一单簧管演奏家,有时的确如同乐队中的首席,起到引领作用。
不过在原作精妙平衡的设计之下,几乎任何一件乐器的高光演奏都会自然得到突显。
莫扎特在K. 361中,对于大结构的交响统一性用心之深,几乎不下于他任何的一部交响曲杰作。开篇快板奏鸣曲式乐章的精炼发展,作曲家融戏剧构思于器乐创作的手法,既是古典风格的范本,也是莫扎特风格的典型。
全曲中安排了两首小步舞曲,古典小步舞曲的精品总是兼具优雅和力量感,给后世作曲家无尽的启发。
两首小步舞曲之间,夹着尽显超尘美感的柔板乐章。人性之美与非尘世气质的结合,是莫扎特最伟大之笔,此时也如同隐隐眺望作曲家的后期风格。演奏中,这样的音乐要呈现出品格,或许不易拖延速度。浪漫曲乐章由柔板与小快板间隔组成,是将外在的A-B-A的结构性对比,内化为器乐戏剧性的丰富。
变奏曲乐章的主题,莫扎特在先前的《第三号长笛四重奏》中也用过。此时,作曲家再次将它拿出,进行更充分的再发展。论到莫扎特在变奏曲中展现的智慧与人性光辉,《降B大调小夜曲》的第六乐章是一篇真正的代表作。
最后的第七乐章中,莫扎特融合谐歌剧的精神,同他伟大的六首“海顿四重奏”第一首(K. 387)的终曲遥相呼应。
录音推荐:
- 富特文格勒指挥维也纳爱乐管乐群英,EMI发行。
这款录音是探寻该作戏剧性深度的典范,亦展现富特与VPO默契之一隅。虽然乐手们会开他玩笑,但他们毕竟还是真正彼此理解的人。K. 361最重要的早期录音,大概没有之一?
- 维也纳爱乐管乐名家的单声道录音,Westminster发行。
无指挥的演出,VPO高度自治的投影,也是黄金年代VPO管乐组彻底独奏家化的纪念。
03.Marcel Moyce指挥马尔伯罗音乐节的演奏家,Sony发行。
各声部无拘无束地做各种音乐表现,但修养出色不会影响大结构,指挥家恰如其分地引导方向。
- 梅塔指挥柏林爱乐的管乐演奏家, Sony发行。
如今推荐梅塔的录音似乎要点勇气?但这张唱片真的挺有意思。局部的自发性,有多少是指挥的引导,又有多少是BPO成员们的自行其是?一定的设计感还是能体会到,但梅塔状态好的时候,的确是出色的莫扎特歌剧演绎者啊。
本文原文来自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