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智能管理,对虾疾病防控新趋势
基因+智能管理,对虾疾病防控新趋势
2024年9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所研发的对虾AHPND精准防控技术通过专家现场验收,养殖成功率高达85%以上。这一突破性进展不仅展示了我国在对虾疾病防控领域的技术实力,也为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然而,这只是科技创新在对虾养殖中应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和智能管理系统正逐渐成为对虾疾病防控和养殖管理的重要手段,为这一传统产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基因编辑技术:培育更健康的对虾
基因编辑技术是通过改变生物体基因组序列来改变其遗传特性的技术。它具有高效、精确和可预测性等优点,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对虾养殖领域,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提高对虾的抗病性和生长速度上。
以中山大学何建国教授团队为例,他们采用传统育种和分子设计育种相结合的方法,成功选育了“中兴2号”和“海景洲1号”两个新品种。其中,“中兴2号”具有更强的抗病性,抗副溶血弧菌能力比“中兴1号”提高了26%以上,养殖成活率提高10%以上,亩产提高17%以上。“海景洲1号”则在存活率和抗病能力方面表现出色,与普通品种相比,存活率提高了20.47%,抗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性状提高了42.87%。
这些新品种的培育不仅增强了国内种虾的自给能力,还为养殖户提供了更多选择。更重要的是,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对虾的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从而降低养殖风险。
智能管理系统:实现精准养殖
智能管理系统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则为养殖环境的监测和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以山东利津县的东营通威1万吨/年南美白对虾智慧化养殖及示范推广基地为例,该基地通过工厂化养殖模式,运用各种传感器和智能设备实现对虾池的远程智能监测管理。这种养殖方式不仅改善了传统水产养殖的效率和环保问题,还通过数字化方式实现了科学生产。
智能AI虾状态实时检测系统是智能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能够准确识别虾的活跃度、长度、数量、重量以及消化程度,并通过数据模型进行比对,及时发现异常状态并发出预警。系统利用水下摄像头和深度学习技术,实现每10分钟上报一次数据,误差范围较小。这种实时监测和预警机制,使得养殖户能够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疾病和环境问题导致的损失。
基因编辑与智能管理的结合:开启养殖新模式
基因编辑技术和智能管理系统的结合,为对虾养殖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种结合不仅能够提高对虾的抗病能力和生长速度,还能通过智能化管理实现精准养殖,降低养殖风险。
以范蠡大模型1.0为例,该模型由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主任李道亮团队联合多家单位研发,以27种鱼虾蟹贝主养品种的水产文本语料为主,形成大规模渔业专业知识语料库。模型分为文本、语音、视频、物联网决策四大场景,能够实现渔业养殖知识生成和多方面预测、分析与决策。这种智能化的管理系统,能够为基因编辑技术培育的优质对虾提供最佳的生长环境,实现养殖效率的最大化。
未来展望:科技创新引领养殖业高质量发展
基因编辑技术和智能管理系统的应用,正在推动对虾养殖业向高质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这些先进技术将逐渐普及,惠及更多的养殖户。同时,这种科技创新也为我国的食品安全和农业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
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在对虾养殖领域,基因编辑技术和智能管理系统的应用,不仅解决了传统养殖中疾病防控和环境管理的难题,还为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随着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对虾养殖业将更加高效、安全和环保,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对虾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