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后,苏轼如何在黄州找到生活真谛
乌台诗案后,苏轼如何在黄州找到生活真谛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新党不遗余力地想落实苏轼罪名的同时,救苏活动也在朝野中马不停蹄的开展。不仅与苏轼政见一致的朝臣纷纷上书,就连往日与苏轼不睦的官员也劝谏宋神宗不要取苏轼性命。连当时退休金陵的新政领头人王安石,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众朝臣的共同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得以从轻发落。最终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并要求“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下狱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
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苏轼没有消沉。在被贬黄州的途中,他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展现了苏轼在风雨中的从容与洒脱。他用“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对人生风雨的无所畏惧,用“也无风雨也无晴”展现了他对人生起伏的淡然态度。
在顺境时,苏轼名动京城,意气风发;在逆境中,他却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坦然面对人生的起落。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正是他面对“繁华落尽”时的智慧。
被贬黄州后,苏轼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不仅薪水大幅减少,还要面对家人的生计问题。为了节省开支,他实行严格的计划开支制度,把所有的钱平均分成十二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三十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他还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靠自己种田来帮补生计。
尽管生活条件艰苦,苏轼却能从中发现乐趣。他在《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中写道: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句词,展现了苏轼对简单生活的热爱。他从日常的茶饭中品味出生活的真谛,即使在物质匮乏的环境中,也能找到精神上的满足。
苏轼不仅从生活中寻找乐趣,还善于从自然景物中领悟人生真谛。在《惠崇春江晚景》中,他写道: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体现了苏轼对生活的敏锐洞察。他从鸭子在水中嬉戏的细节中,感受到了春天的到来。这种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悟,让他即使在逆境中也能发现生活的美好。
苏轼的人生哲学,可以用他在《行香子·述怀》中的词句来概括: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这不仅是苏轼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也是他对人生真谛的深刻领悟。他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不在于外在的繁华,而在于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苏轼面对“繁华落尽”的态度,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被物质欲望所困扰,忘记了生活的本真。苏轼用他的诗词和人生经历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学会从简单生活中寻找乐趣,从自然景物中领悟人生真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