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公园探秘:镇海楼、五羊雕像和古城墙的秘密
越秀公园探秘:镇海楼、五羊雕像和古城墙的秘密
“未登五层楼,不算到广州”,这句广州老话中的“五层楼”指的便是矗立于越秀山之巅的镇海楼。作为广州的地标性建筑,镇海楼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今天,让我们一同探寻镇海楼、五羊雕像和古城墙背后的故事,感受越秀公园这座“岭南第一胜概”的独特魅力。
镇海楼:六百年的守望
镇海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最初名为望海楼。因楼高五层,民间又称其为“五层楼”。这座楼阁式建筑雄踞越秀山巅,坐北朝南,视野开阔,不仅可俯瞰广州全城,还能远眺珠江浩瀚之景。历史上,镇海楼曾多次在战火中被毁,又历经多次修缮与重建,如今我们所见的镇海楼,虽经现代化城市的繁华洗礼,但仍能感受到其厚重的历史气息。
镇海楼的建造并非偶然。据史料记载,明初永嘉侯朱亮祖镇守广东时,将广州三城合一,并将北城墙推至越秀山,同时在山顶建造城楼,即望海楼。之所以命名为“望海楼”,是因为当时的珠江水面宽阔如海,从楼中远眺,珠江水天一色,蔚为壮观。清代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提到:“凡水皆曰海,所见无非海也。”这一说法印证了望海楼命名的由来。
明成化年间,望海楼遭遇大火,一度化为废墟。直到明嘉靖二十四年,提督蔡经与侍郎张岳主持重建。鉴于当时东南沿海倭寇猖獗,海防形势严峻,张岳将望海楼更名为“镇海楼”,寓意“雄镇海疆”。这一名称沿用至今,而“五层楼”的俗称则因其独特的建筑形态深入人心。
镇海楼不仅是军事防御的重要设施,也是文人墨客登高望远、吟诗作赋的绝佳去处。屈大均曾赞誉道:“广州有崇楼四……四楼惟镇海楼最高,自海上望之,恍如蛟蜃之气,白云含荼,若有若无……其玮丽雄特,虽黄鹤,岳阳莫能过之。”这些诗句生动描绘了镇海楼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其在明清时期“羊城八景”中的重要地位。
五羊雕像:广州的城市图腾
在越秀公园的另一处显要位置,矗立着广州最具代表性的城市雕塑——五羊雕像。这座雕像承载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周夷王时期,广州遭遇连年灾荒,五位仙人身穿五彩衣,骑着口含六穗稻子的五只羊降临广州,将谷穗赠予广州人民,并祝愿此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随后,五位仙人驾云而去,五只羊化为石。这个传说不仅解释了广州为何被称为“羊城”,也让五羊雕像成为广州的城市象征。
五羊雕像由130多块花岗岩石雕砌而成,高11米,体积达53立方米,重量达130多吨。主羊头部高高昂起,口中衔着“穗宝”,其余四羊环绕其周围,姿态各异,栩栩如生。这座雕像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广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寄托。
古城墙:六百年的沧桑见证
越秀公园内的明代古城墙,是广州现存最古老的城墙,也是公园内最具历史价值的文物之一。这段城墙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城墙全长1137米,用青灰色大砖砌筑,红砂岩石块砌基,部分城墙至今保存完好。
古城墙最引人注目的特色,莫过于榕树根与城墙的奇妙融合。历经数百年风雨,榕树根深深扎入城墙之中,盘根错节,形成独特的自然与人文交织的景观。越秀公园的主题曲《越秀增辉》中写道:“看那古城墙缠绕着树藤,多像忠诚的人拥护这座城。”这句歌词生动描绘了古城墙与榕树根相依相伴的景象。
2024年1月,越秀公园正式加入国际古城墙(堡)联盟,成为该联盟第16个成员单位。这一荣誉不仅彰显了古城墙的历史价值,也为其未来的保护与传承开辟了新的篇章。2013年,镇海楼与广州明城墙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一步凸显了其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越秀公园:城市的绿色心脏
越秀公园不仅是历史文化的宝库,也是广州的“城市绿洲”。公园占地广阔,自然风光优美,是市民休闲娱乐、锻炼身体的理想场所。园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四季花开不断,尤其是春季,各种花卉竞相绽放,美不胜收。
公园内的东秀湖、南秀湖等水域,碧波荡漾,倒映着周围的亭台楼阁,构成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漫步于湖畔,微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园内还设有金印游乐场、游泳场等设施,为游客提供丰富的娱乐选择。
越秀公园的美,不仅在于其自然风光,更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园内分布着镇海楼、中山纪念碑、五羊石雕等众多历史古迹,每一处都凝聚着广州的历史记忆。无论是白天的花海美景,还是夜晚的璀璨灯光,越秀公园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
越秀公园的开放时间为每天6:00至22:00,全年无休。公园交通便利,可搭乘地铁2号线至越秀公园站,或乘坐公交线路至解放北路站下车。作为广州最大的综合性公园,越秀公园不仅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是游客了解广州历史文化的绝佳窗口。
越秀公园,这座承载着六百年历史沧桑的园林,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无论是登临镇海楼俯瞰市景,还是在五羊雕像前驻足凝思,亦或是在古城墙下感受历史的脉搏,都能让人领略到广州这座千年古城的魅力与活力。下次当你漫步于越秀公园,不妨细细品味这些历史遗迹背后的故事,感受广州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