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珞”字:武汉的文化印记与城市精神
解码“珞”字:武汉的文化印记与城市精神
“珞”字,一个看似简单的汉字,却承载着武汉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自然景观到文化符号,再到城市精神,“珞”字在武汉的历史长河中演绎出一段段动人的故事。
珞珈山:从罗家山到“玉石串珠”
珞珈山,原名罗家山,亦名落袈山。直到20世纪初,武汉大学首任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为其改名为“珞珈山”。关于改名的寓意,有资料称闻一多希望借此表达建校者筚路蓝缕、辟山建校的艰难历程。“珞”字意味着石头坚硬,“珈”字则指古代妇女戴的头饰,二者结合既表达了山石的坚硬特质,也蕴含了一种文化和历史的积淀。
然而,也有人认为闻一多先生更倾向于从美学角度考虑,将“珞珈”视为颈项上的“玉石串珠”,与“珈”字组成双音词,象征“玉石配饰”。这种解释更符合闻一多作为诗人和学者的审美追求。无论哪种解释更准确,武汉大学如今已成为珞珈山上一幢幢错落有致的精美建筑,仿佛镶嵌在碧波荡漾东湖边的美玉饰,成为武汉最闪亮的文化明珠。
珞珈山街:从租界空地到文艺地标
在汉口,还有一条以“珞珈”命名的街道——珞珈山街。这条街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末,当时这里是汉口“租界区”俄租界里的一块空地,后来逐渐变成一处球场。民国初年,随着民居的兴建,这里形成了一条介于兰陵路与黎黄陂路之间的街道,长140米、宽10米。街道因路中花园内的一块刻有“洛加”二字的石碑而得名“洛加碑路”。1946年,为了去除殖民色彩,当局将这条路改名为珞珈山街,取其谐音。
如今的珞珈山街,虽然没有东湖的湖光山色,却别具一番风情。街道两旁大多是两三层楼的洋房,清水红砖红瓦,散发着浓郁的异国情调。经过老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改造,珞珈山街焕发出新的生机。街边的咖啡馆、茶室、特色小吃店错落有致,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与现代都市的繁华相得益彰。更让人惊喜的是,当年那个荒芜的“街心花园”如今已恢复青春,成为年轻人的“打卡点”和老武汉的怀旧地。
“珞”字精神:从校园到城市
“珞”字所蕴含的坚韧、进取精神,早已超越了自然景观和地名的范畴,成为武汉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在武汉大学的选调生培训“求是班”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2024年11月,武汉大学举办了第二期基层选调生校友返校培训“求是班”,来自全国31个省级组织部门推荐的55名优秀选调生校友回“珈”。培训期间,选调生校友们不仅参加了专题学习、重要仪式、交流论坛等活动,还积极参与本科生思政课堂授课、选调生咨询日等,与在校生互动交流,充分发挥朋辈引领作用。
校长张平文在开班仪式上对学员们提出期望,强调要坚定理想信念、彰显使命担当、锤炼能力本领。学校通过构建全链条工作体系,为选调生全面成长成才保驾护航。自2006年选调生计划开展以来,已有31个省份将武汉大学列入选调高校,目前选调生规模已经超过3600人。
从珞珈山到珞珈山街,从武汉大学到整个城市,“珞”字已经深深融入武汉的文化血脉之中。它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写照,更是这座城市坚韧不拔、追求卓越精神的象征。正如闻一多先生所期待的那样,“珞”字所蕴含的美与力量,正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武汉人,在新时代的征途上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