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成冠心病治疗新方向,双心医学助患者重拾希望
心理干预成冠心病治疗新方向,双心医学助患者重拾希望
“我是不是得了心脏病?”“这个病会不会影响我的工作和生活?”“我还能活多久?”……这些疑问,常常困扰着冠心病患者。据统计,约15%-30%的冠心病患者伴有抑郁症,而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幸运的是,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许多患者成功走出了心理阴霾,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双心医学:身心健康的全新视角
近年来,一门新兴的医学学科——双心医学(Psychocardiology)逐渐受到关注。它强调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心理问题不仅可能诱发心血管疾病,还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进程。双心医学的出现,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表明,长期的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可能导致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反过来,心血管疾病的诊疗过程也可能引发或加重患者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这种双向关系表明,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过程中,单纯关注生理指标是不够的,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
心理咨询:走出阴霾的关键
双心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综合治疗和整体护理上。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方案,除了常规的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外,还应包括心理评估和心理干预。具体的心理干预方法包括:
认知行为疗法(CBT):通过改变患者的负性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减轻心理负担,增强自我效能,进而降低对心血管健康的不利影响。
动机性访谈(MI):这种心理咨询技术旨在增强患者改变不健康行为的动力。例如,针对有吸烟、饮食不规律等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动机性访谈可以有效激发他们进行行为改变的内在动机,促使他们积极参与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
放松训练与冥想:通过缓解肌肉紧张和调节呼吸,放松训练可以帮助患者减轻压力,降低心率和血压。此外,正念冥想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情绪调节能力,减少焦虑和抑郁症状,进而对心血管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成功案例:从绝望到希望
家住汨罗的张女士(化名)就是双心医学的受益者之一。她因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接受治疗后,仍频繁感到胸闷、乏力、睡眠不良。尽管多次就医,但症状始终未能得到有效缓解。直到她来到湖南省人民医院心脏康复中心,接受了“双心医疗”模式的治疗。
在这里,医生发现张女士的主要问题并非心脏本身,而是由严重焦虑引发的躯体化症状。通过优化抗焦虑药物使用,并结合深呼吸法、肌肉松弛法和运动疗法等非药物措施,张女士的症状逐渐减轻,身心状态明显恢复。
湖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四病区主任董波教授指出,张女士的病例是“双心医疗”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许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忽视了心理因素的作用,导致身体症状反复但找不到明确的病因。虽然一些患者尝试过使用抗焦虑药物,但如果缺乏全面的心理干预,症状可能仍不会得到缓解。
因此,“双心医疗”倡导对心理与心脏问题同时施治,帮助患者从根本上解决健康隐患。目前,湖南省人民医院心脏康复中心已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和运动训练室,为那些同时患有心理问题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个性化评估、咨询与治疗。
专业建议:及时寻求心理支持
如果你或身边的朋友正在经历类似的困扰,请勇敢迈出这一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以下是一些建议:
及时评估:如果发现自己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应及时向医生反映,必要时可进行专业的心理评估。
专业咨询:寻找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他们能够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案。
综合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结合药物治疗、心理干预和生活方式调整,实现身心的全面康复。
社会支持: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的沟通,寻求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必要时,可以加入相关的支持团体,与其他患者分享经验,互相鼓励。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适度运动,均衡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
定期随访:定期回医院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健康同样重要,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请记住,你并不孤单,专业的心理咨询将是你们最坚实的依靠。勇敢面对,积极治疗,相信你一定能重新找回生活的阳光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