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6家独角兽,藏着青岛创投的秘密

创作时间:
2025-01-22 00:26:1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6家独角兽,藏着青岛创投的秘密

青岛,这座被誉为“东方瑞士”的美丽海滨城市,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为中国的“独角兽之城”。今年4月,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全球独角兽榜》中,青岛有6家企业上榜,分别是:歌尔微电子、能链集团、卡奥斯、特来电、日日顺和中加特电气。这6家企业不仅展现了青岛的经济活力,也揭示了这座城市创投生态的独特魅力。

这6家独角兽企业,主要分布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如歌尔微生产MEMS器件的半导体公司;能链集团、特来电、中加特电气,是能源/电力产业链公司;卡奥斯和日日顺都是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前者做工业互联网,后者做物流供应链。而且,超过一半的企业孵化自传统制造业巨头:歌尔微来自于歌尔股份;卡奥斯、日日顺孵化于海尔集团;特来电母公司为特锐德。

从“制造之都”到“先进制造之都”

青岛的制造业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东汉末年,徐干就在《齐都赋》中记载了当时的青岛(齐国胶东沿海)的“重工业”盛景。到了清末,德国人在青岛大兴工业,修建了胶济铁路、青岛港、机车厂、啤酒厂,让青岛成为中国最早开始工业化的城市。至1936年,青岛工商业位列全国前列,其纺织业更是一骑绝尘,与上海、天津两地,并称“上青天”。

改革开放之初,青岛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工业体系,拥有纺织、轻工、机械、化工等141个工业细分门类。1986年成为国家计划单列市之后,工业总产值10年间平均年递增19.2%。今天的青岛,已经拥有全国结构最完善的工业体系,覆盖全部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而且与内陆工业城市相比,还拥有青岛港这一独特优势,为企业全球化提供了便利。

产业巨头的孵化力量

青岛创业生态的一个典型特征,是相当数量的创业公司都是产业巨头孵化出来的。这种情况在山东和青岛都比较突出。就拿青岛和北京比较的话,北京高校云集,创业项目是其他城市比不了的。青岛的特点就是大企业集团是资本、人才和资源的集聚中心。再加上这些传统制造业巨头,都有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所以“他们对内部创业、内部孵化都非常积极。”

以卡奥斯为例。2017年,海尔孵化的卡奥斯成立,主要是为生态企业提供供应链、设备管理、智能化改造等服务。旨在推进海尔工业互联网战略,赋能中小企业,帮助企业转型升级。有了海尔的背书,卡奥斯在一级市场的融资非常顺利,截至目前已经完成了5轮融资,估值约170亿。在2020年3月A轮时,卡奥斯一举完成了9.5亿元融资,是当时青岛最大的一笔A轮融资。背后的投资方也颇具影响力,包括国调基金、招商致远资本、赛富基金、同创伟业等知名机构。

与卡奥斯相似的案例不胜枚举。青岛本地媒体曾做过一项统计,在青岛190家民营领军标杆企业中,像卡奥斯这样的海尔系上榜企业就有13家,其中雷神科技、科捷智能、海尔生物等公司都已经顺利登陆资本市场。此外,海信集团、中车四方、瑞源控股、斯坦德集团等产业方,都在“开枝散叶”。

资本市场的爆发式增长

2019年,青岛举办了第一届“全球(青岛)创投风投大会”。在官方的报道中,这场大会“有5000余人报名、3000多人次参会、1000多人在会上建言”,可谓“盛况空前”。而且随后青岛发布了“青岛创投风投十条”,提出了最优厚的创投支持条例。举其中一例,当时青岛将市引导基金参股基金返投比例率先从2倍下调到1.1倍。这在现在看是趋势所向、顺理成章,但在当时却令人咋舌,一度号称是全国最宽松(从另一个角度说也是最“激进”)的返投标准,在全国创投界都激起不小水花。

2019年末,青岛私募基金管理人271家,已备案私募基金614只,管理基金规模564亿元。到2023年末,青岛私募基金管理人375家,已备案私募基金2535只,管理基金规模1964亿元。青岛私募基金与管理人,连续五年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保持全国领先增长态势。

国资操盘,向新而行

上述数据显示了2019年后,青岛风投资本的爆发式增长。毫无疑问,关键推手正是青岛国资。如前文所述,2010年,青岛成立了市级引导基金,这是青岛在风险投资领域的主要参与者。而在2019年后,市引导基金迎来重要升级,而且其他国资LP也从 幕后走到台前。

2019年,青岛市引导基金联合青岛城投、青岛国信、山东省新动能资本等国资机构,发起成立了首期规模120亿元(总规模500亿)的青岛科创母基金,这是当时山东规模最大的母基金之一,重点支持青岛原始创新、成果转化及高端科技产业化项目培育。

这支科创母基金的成立,改变了青岛的创投格局。截至2023年7月,科创母基金立项子基金和直投项目超70个,总规模超过200亿元,成功引入梅花创投、元禾原点、同创伟业、中金资本等一批头部创投风投机构。

设立科创母基金的两年后,青岛市引导基金又改制为青岛市创新投资有限公司,业务范围也从原来的单纯管理政府引导基金,逐步拓展为“基金+直投”的投资类平台公司。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青岛市引导基金累计设立参股基金141支,总规模超1400亿元;累计完成对1300余个项目实施股权投资,投资金额高达510亿元。其中直接投资青岛项目近500个、投资额221亿元,71个直投项目已经IPO上市。

2021年,国资委正式推行第二批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继第一批上海、深圳两市之后,青岛成为新一批试验城市之一(同时获批的还有沈阳、杭州、西安)。在获批前夕,青岛市已经批复青岛城投集团、青岛华通集团、青岛西海岸发展集团与青岛国投公司4家企业,率先启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

此后4年,以上述四家公司为代表的青岛国资,在一二级市场动作频频,颇为显眼。据统计在二级市场,青岛国资先后收购了14家上市公司。就在刚刚过去的五一节,青岛国资又发起了对瑞联新材(688550)、科林电气(603050)的收购。

在一级市场,以上国资公司也成为主要的LP来源。比如:

  • 青岛国投、海发集团、青岛国信、财通集团等,联手中国国新控股,设立了100亿规模的国盛资盈综改(青岛)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 青岛华通集团联手复兴富创成立了1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
  • 青岛海发产投、青岛引导基金等联手CMC资本,设立了总规模30亿的集成电路产业基金……

如果说2019年之前市引导基金是“一枝独秀”,那么现在市级、区级国资构成的LP生态倒称得上是“春色满园”了。

数据显示,2019年末,青岛有上市公司39家,到2023年末这一数据已经增至 67家。科创企业也增幅不小,到2023年底,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了9000家,同比增长33%,认定数量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约8000家,同比增长20%。

而在产业生态上,青岛正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逐渐转向以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为主的新兴产业体系。青岛市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两个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青岛市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两个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2019年的时候,青岛提出要建设全球风投中心,推动城市创新发展。如今5年过去了,这座青春之岛,制造之都,无疑正在乘风破浪、向“新”而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