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破解道家文化翻译难题,30所高校学者共商传播新路径

创作时间:
2025-01-21 18:11:3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破解道家文化翻译难题,30所高校学者共商传播新路径

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由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的“道家哲学概念的本义、翻译与诠释”学术研讨会于10月25日至27日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30余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道家哲学的时代意义与普世价值展开深入探讨。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道家哲学概念的本义、翻译与诠释”,旨在通过哲学学科与外语学科的跨学科对话,推进道家哲学的国际传播和影响研究。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陈鼓应、中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吕锡琛、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教授邓联合等知名学者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

陈鼓应在题为《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历史情境》的主旨发言中,系统分析了孔子和老子“天下观”的差异与会通,深入阐明在儒道融通框架下道家经典对当今国际社会的重要价值。他指出,儒、道两家思想在此相通且各放异彩,皆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情怀和人本色彩,两者的对话为儒道两家学派的交流互补充奠定了文化基础。

研讨会共设六场专题研讨,与会学者围绕《老子》《庄子》《淮南子》《抱朴子》等道家文化典籍,从道家哲学概念本义研究、孔老及老庄思想异同研究、中西方哲学比较研究、域外译介与传播研究等多个方面充分展开学术对话与思想交流。

破解中西文化传译的语言之困

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张陟指出,海内外学者对道家经典的研究早已突破时空界限、民族藩篱和学派壁垒,形成了丰富的文化交流成果。道家经典以其包容、开放的思想特征和普世的理论价值,为哲学学科与外语学科的交叉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学术范式和交流平台。

吕锡琛表示,本次会议承载着破解中西文化因语言隔阂而传播受阻的重大使命。国内外语学科的学者对道家哲学思想之本义及其复杂衍变难以精准把握,中国哲学学科的学者对道家经典和思想在域外的译介及诠释问题知之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道学在西方的深入传播与理解。因此,外语学科与哲学学科亟需展开精诚合作与深入交流。

翻译助力传播中国智慧

研讨中,邓联合聚焦《老子》一书中出现的67处“故”字及其释义,对其进行了详尽的梳理与分析。他指出,不论是中文的注解版本还是英文译本,在处理这些“故”字时均存在误读与误译的情况。他从因果关系、演绎推理、比类思维、归纳总结以及推知理解等维度出发,对“故”字的正确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阐释。

吕锡琛全面介绍了美国著名作家韦恩·戴尔对《老子》之道的诠释,主张通过顿悟而不是推理的方式。她指出,他独特的释“道”方式,为西方民众接受道学精华提供了理论和情感上的支撑,亦有助于向受众传播“道”“无为”等难以理解的中国智慧。

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辛红娟聚焦《道德经》英译之“圣人”形象嬗变,通过历史文献解读,分析指出,基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英语世界的道家圣人经历了一个从神圣化到去神圣化的形象嬗变过程。一百六十多年来的《道德经》英译,通过话语选择构建起迥异于中国道家圣人原型的复数形式的“圣人”,使老子哲学作为古典的、地方性思想资源的现代的、全球化意义得以凸显,对当前全球性的追求性别平等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南开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全球老学研究中心主任邰谧侠(Misha Tadd)以《蒙书与全球老学的谱系》为题,通过《新集文词九经抄》与《明心宝鉴》的翻译实例,深入探讨了蒙书与翻译比较在揭示全球老学特殊谱系方面的作用。邰谧侠探讨论它们在西夏语、西班牙语、英语、德语和俄语等多种语言中的关联,指出通过这一研究,能够揭示出一种重要的早期全球老学谱系。

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温赵珮阁对《抱朴子内篇》在英语世界的文本行旅进行分期研究,刻画其在英语世界译介图谱和研究态势。研究表明,19世纪50年代,文本进入英语世界,已有一百六十多年历史。《抱朴子内篇》英译的分期梳理有利于凝练典籍文本融入英语世界的大致规律,为在英语世界进一步传播中国道教典籍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辛红娟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研讨会汇聚了各学科专家学者相互交流借鉴,是对国家倡导的世界古典学学科建设、新时代中华思想文化国际传播的积极学术回应。会议通过深挖道家哲学经典内涵,辨章其流变脉络,考察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华文明乃至周边世界的意义,对于赓续中华文脉、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揭示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