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教授徐国琦:围棋凝聚中国哲学智慧,启迪国际战略思维
香港大学教授徐国琦:围棋凝聚中国哲学智慧,启迪国际战略思维
“围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战略思维和哲学理念,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也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香港大学首届嘉理集团国际史讲席教授徐国琦如是说。作为一位长期关注体育竞技活动在中美关系史中作用的学者,徐国琦教授通过深入研究,揭示了围棋与中国哲学之间的深刻联系,为我们理解这一古老棋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围棋:中国哲学的智慧结晶
围棋,这一源自中国的智力游戏,历经数千年沧桑,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它不仅是一种竞技活动,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徐国琦教授指出,围棋兼有“整、圆、静、和”四大特征,这些特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相得益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
“整”,即整体性思维。围棋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整个棋局的布局,而非局部的得失。正如《孙子兵法》所言:“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在围棋中,每一步棋都需考虑全局,这与中国人注重整体和谐的世界观不谋而合。
“圆”,象征着变化与包容。围棋的棋局千变万化,正如《易经》所云:“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对弈中,棋手需要灵活应对各种局势,这培养了中国人善于变通、包容万物的处世哲学。
“静”,体现了内心的宁静与专注。围棋对弈时,棋手需要摒弃杂念,保持内心的平静。正如《大学》所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种静心凝神的状态,正是中国哲学中“致虚极,守静笃”的体现。
“和”,则是围棋追求的最高境界。正如著名棋手吴清源所说:“围棋的目标不是胜负,而是调和。”在对弈中,双方通过博弈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这与儒家“中庸之道”、道家“阴阳调和”的思想如出一辙。
《孙子兵法》与围棋的战略共鸣
围棋与《孙子兵法》的关联,是中国哲学智慧的重要体现。《孙子兵法》作为“兵家圣经”,其战略思想与围棋的战术理念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徐国琦教授指出,这种共鸣不仅体现在具体的战术运用上,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中国人的战略思维。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孙子兵法》中的经典论述,同样也是围棋对弈中的金科玉律。在棋局中,棋手需要深入了解对手的布局和战术,同时也要清楚自己的优劣势,才能制定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兵不厌诈”在围棋中也有着生动的体现。棋手常常通过虚张声势、声东击西等手段迷惑对手,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战机。这种策略与《孙子兵法》中的“兵者,诡道也”如出一辙。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强调了后勤保障的重要性,在围棋中则体现为布局阶段的合理分配。棋手需要在开局阶段就占据有利地形,为后续的攻防奠定基础。
“先发制人”在围棋中则体现为抢占先机,打乱对手的节奏。在布局阶段,率先占据关键位置往往能掌握主动权。
“攻守兼备”、“虚实结合”、“全局在胸”等思想,在围棋中都有其具体的应用。这些战略思想不仅指导着棋手的每一步决策,也塑造了中国人在处理复杂问题时的思维方式。
围棋与国际战略:徐国琦的“共有历史”视角
徐国琦教授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围棋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地位。他提出“共有历史”的概念,认为围棋不仅是中日韩三国的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的智慧结晶。在中美关系史上,围棋扮演了独特的角色,成为两国战略博弈的重要参考。
20世纪70年代,美国战略问题专家斯科特·鲍尔曼(Scott Boorman)出版专著,尝试以围棋战略解读中共在现代中国的胜利。他认为,中共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正是围棋式包围与反包围的生动体现。
2004年,任教于美国陆军学院的来永庆(David Lai)发表长篇报告《“他山之石”》,深入探讨了围棋与中国战略的关联。他指出,围棋真实反映了中国的哲学文化、战略思维、军事战术和外交理念。这份报告引起了中国军事部门的高度关注,推动了围棋思维在军事战略中的应用研究。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也高度评价了围棋的战略思想。他认为,围棋的思维方式与中国的外交策略有着深刻的联系,为理解中国的世界观提供了重要线索。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博士后亚历山大·伍文(Alexander Vuving)则从围棋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在南海、印度洋、太平洋的战略意图。他认为,中国在这些地区的行动,正体现了围棋式的包围战略。
围棋,这一古老的智力游戏,不仅凝聚了中国哲学的智慧,也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正如徐国琦教授所说,围棋是解读中美战略问题的特殊视角,它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文化的深邃与博大。
围棋与中国哲学的联系,不仅体现在棋盘上的博弈,更体现在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它教会我们如何在复杂局势中保持冷静,如何在有限资源中创造无限可能,如何在竞争中寻求和谐。在当今世界,围棋所蕴含的智慧,无疑为解决各种复杂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