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左氧氟沙星肝毒性: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与治疗
警惕左氧氟沙星肝毒性: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与治疗
左氧氟沙星是一种常用的第三代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广泛应用于治疗由敏感细菌引起的呼吸道、泌尿生殖道、胃肠道、皮肤软组织等多种感染。然而,尽管它在治疗感染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尤其是对肝脏的影响。
左氧氟沙星的肝毒性风险
左氧氟沙星可能导致药物性肝损害,这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不良反应。据报道,这种药物性肝损害的确切机制目前还不清楚,但已经有了一些严重的甚至致命性肝毒性的病例报告。左氧氟沙星相关肝损害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黄疸(皮肤或巩膜黄染)、尿黄或茶色尿,以及肝功能异常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
左氧氟沙星相关肝损害的诊断基于患者近期用药史、肝损害相关的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患者出现肝损害与左氧氟沙星用药存在合理的时间顺序、潜伏期(正常用药剂量下患者出现肝损害的潜伏期一般为5-90天)、停药后肝功能检查结果等。
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与监测
药物性肝损伤起病隐匿,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多数患者可能为肝功能酶学指标的异常,而无明显的症状。少数患者可能有些非特异性的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疲劳等);或者有些患者会出现特异性肝损伤症状:(黄疸、皮肤瘙痒、肝性脑病等)。
全国目前有超过1100种具有肝脏损伤的市售药物,常见药物包括:非甾体类(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双氯芬酸等)。抗感染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利福平、异烟肼等)。调节血脂药(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等)。抗肿瘤药(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紫杉醇、阿糖胞苷等)。中草药(乌头、何首乌、土三七等)。膳食补充剂等。
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原则是保护肝脏功能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由于药物性肝损伤缺乏特异性,早发现、及时停用可疑药物是关键,如能及时处理,则预后良好。所以,尽量做到如下:
及时停用并尽早清除体内相关药物(例如:癌症患者所用的化疗药物,要注意监测肝功能;可以采取适当方法尽早清除,比如洗胃、催吐、导泻、利尿等方法)。
对症支持治疗:卧床休息、清淡饮食、避免过劳、营养支持、必要时输注白蛋白或新鲜冰冻血浆。
合理选择药物治疗,避免过度联用和预防性使用。(常用的保肝药:双环醇、甘草酸类制剂、水飞蓟类制剂、熊去氧胆酸等)
体外人工肝支持治疗。
肝移植治疗,(肝移植治疗是药物性肝损伤所致晚期肝衰竭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且效果理想,中毒和药物性肝损伤引起的肝衰竭进行肝移植,术后生存率为60%-90%)。
如何预防药物性肝损伤?
我国药物性肝损伤防治形势较为严峻,原因主要是:1、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合并多种慢病服用多种慢病治疗药物的人群巨大。2、不规范用药、不合理用药较为普遍。3、非肝病专业的医务人员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和管理尚不熟悉。4、制药企业对药物上市后安全性的风险管理措施尚不完善。5、公众普遍缺乏对药物安全性尤其是药物性肝损伤的认知。
因此,药物性肝损伤的有效防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合作:
药品监管机构对监测到的潜在肝毒性药物的科学合理处置(如暂停生产销售或直接撤市、修订药品说明书、限制使用等)。
制药企业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措施(如建立药物安全性警戒部门、制定适宜的监测和风险管理策略、主动开展研究、说明书修订、风险信息沟通等)。
医务人员在实践中的药物性肝损伤风险管理措施(如治疗中定期监测,及时识别疑似药物性肝损伤,明确诊断,做出停药、减少剂量等治疗决策)
针对公众提高药物安全性风险意识和合理用药的科学宣教。
药物可以引起各种各样的肝损伤,根据损伤程度,药物性肝损伤可分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约占75%—80%;慢性药物性肝损伤,约占20%—25%。基于受损靶细胞,可将其分为: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肝损伤以及肝血管损伤型(因服用土三七、千里光、猪屎豆等所致)。
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脏的药物代谢能力逐渐下降,导致药物在血液中停留的时间延长,因此增加了中老年人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对于中老年人,建议在用药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而对于本身存在慢性肝病的患者,其用药则更应谨慎重视,切忌自行盲目服药或随意加大药物剂量。”
邹正升指出,公众首先要拒绝盲从,不轻信偏方、秘方和广告,不跟风使用中草药、保健品、减肥药,对于成分不明的药物,最好不要服用;其次是谨遵医嘱,如果必须用药,应该仔细地和医生确认药物的用法、用量和疗程,严格遵循药物的使用量,切勿“自行开药”;第三是及时监测,长期用药、多药合用及肝毒性药物使用者应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如有异常症状、体征,怀疑和用药相关,马上停药,及时到医院就诊。
“需要指出的是,绝大多数药物性肝损伤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他表示,其主要治疗原则包括:停用并避免再次使用可疑或同类药物,但也要充分权衡后续原发病加重的风险;特定的解毒治疗,比如:N-乙酰半胱氨酸可治疗对乙酰氨基酚中毒;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适当使用1到2种保肝、降酶、退黄等药物,如多烯磷脂酰胆碱或水飞蓟素或甘草酸制剂或双环醇或熊去氧胆酸等;急性或亚急性肝衰竭等重症患者必要时可考虑紧急肝移植。
“药物性肝损伤可防可控,正确认识药物的肝毒性,遵从医嘱、合理使用才是科学预防药物性肝损伤的关键。养成科学合理用药习惯,保持药物性肝损伤的高度警觉,服药期间应定期监测肝功能,早发现、早治疗,对于降低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具有重要的意义。”邹正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