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赵露思发长文公布病情,成年人都会抑郁,更何况15岁的孩子呢?

创作时间:
2025-01-21 18:49:4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赵露思发长文公布病情,成年人都会抑郁,更何况15岁的孩子呢?

在娱乐圈的喧嚣与浮华背后,公众人物所承受的压力往往不为大众所知。近日,青年演员赵露思的一篇长文在网络上回应了近期自己的“生病”事件,她向公众讲述了自己的抑郁症状和心路历程,包括身体上的不适、情绪的波动等等。这一消息不仅迅速占据了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搜榜,也引发了社会群众对于抑郁症新一轮的关注和讨论。

从2019年的时候出现抑郁情绪,别人告诉她“别小题大做、想开点什么都好”,然后自己也觉得自己太矫情太敏感,不会去重视自己的心理问题。

其实赵露思的这种心态就是很多抑郁症患者前期的真实写照,在产生抑郁情绪的时候不重视,而是听取外界的声音,不断进行自我否定和忽视,让自己的病情逐渐加重,最终不得不面对现实。

今天讲述的故事同样是一个抑郁的青少年:

01

我的儿子,苏木(化名),今年十五岁,正是朝气蓬勃的年纪,却被我养成了抑郁。

那是一个寻常的傍晚,苏木坐在书桌前,眉头紧锁,手中的笔在纸上胡乱划拉着。我轻轻走过去,想给他一个鼓励的微笑,却没想到,一句简单的:

“作业写得怎么样了?”

竟成了引爆他情绪的导火索。

“妈!你能不能别老是问这些!我烦着呢!”

他猛地抬起头,双眼布满了血丝,仿佛积攒已久的怒火在这一刻找到了出口。

我愣住了,曾经那个温顺听话的孩子,什么时候变成这样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苏木的抱怨声几乎成了家里的背景音乐。学校作业太多、老师太过严厉、睡眠不足、与同学相处不愉快……每一个话题都能触动他敏感的神经。

“你就是心理素质太差!”

我终于忍不住,在一次争吵中脱口而出,

“我们那时候条件比你现在差远了,还不是靠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你们这一代,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儿子沉默了,低头不语。看着他日渐消沉的样子,我心里也不是滋味,但总觉得这只是青春期的小插曲,过一段时间就好了。

直到有一天,老师的电话打破了家中的平静:

“您的孩子有自伤现象,请尽快带他去医院。”

那一刻,我害怕,心跳得停不下来。我请假带着苏木去了医院,诊断结果如同晴天霹雳——抑郁加焦虑。

医生在病历本上匆匆写下诊断结果,然后递给我一张药方,语气平静得仿佛这只是例行公事。

“给他一些时间,也给自己一些时间。”

医生淡淡地说。

我开始为他请长假,疯狂地学习育儿知识,参加各种讲座和课程,试图找到解决儿子问题的办法。然而,我越是努力,越是迷茫。

每天晚上,我都会坐在苏木的床边,静静地听他讲述自己的烦恼和困惑。有时候,他会泪流满面;有时候,他会沉默不语。但无论如何,我都紧紧握住他的手,告诉他:

“妈妈在这里,会一直陪着你。”

慢慢地,苏木的情绪开始平复下来。但与此同时,我也陷入了新的困境。他仍然不愿意提及学习,一提及就情绪激动。

“你为什么就不能全力以赴地学习呢?每天就知道玩手机。”

我忍不住又一次对儿子发火。

儿子默默地低下头,没有反驳。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或许一直在用错误的方式对待他。

02

我深感这样的日子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总是这样焦虑与迷茫绝非长久之计。我决心沉下心来,去探寻科学的养育之道,希望能为家庭带来转机。

经过多番比较与考量,我最终选择了辅仁家庭教育,并对接上了刘丹老师。在刘老师的分析下,我逐渐看到了孩子厌学抑郁背后的真相。

1、负面标签成了孩子心理上的枷锁

记得在一次咨询中,我向刘老师倾诉道:

“我感觉孩子太不自律了,学习总是不能全力以赴。每天做完作业就想着玩手机,就不能多花点时间预习一下吗?”

老师闻言,微微一笑,反问道:

“那我们给您布置的任务呢?每一节都有要求家长写的部分,我看你的完成度并不高,你觉得自己‘全力以赴’了吗?”

我一时语塞,解释道:

“每天下班已经很累了,还要听课,有时候确实没空写。”

刘老师摇了摇头,笑容中带着几分深意:

“你不觉得这样有些双标吗?孩子写完作业想玩会儿手机,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他还坚持每天做运动,这不正是自律的表现吗?你给孩子贴上‘不全力以赴’的标签,那我若也给你贴上这样的标签,你又会作何感想呢?”

刘老师的话如同一记重锤,让我瞬间清醒。我回想起过去对孩子的种种评价:

“你是一个心理脆弱的人”

“你太敏感了”

“你做作业太马虎了”……

这些标签,不正是我无意识中强加给孩子的吗?

心理学上有一个“标签效应”,是指人一旦被贴了标签,这标签所带来的社会及心理压力,会影响这个人的个性意识和自我评价,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曾说:

“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这些负面标签已经成了孩子心理上的枷锁,它们在无声中告诉孩子:

“你天性如此,无法改变。”

久而久之,孩子也开始认同这些标签,认为自己就是一个糟糕的人。

2、把孩子当成学习的机器

在老师的分析下,我也深刻反思了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我把他当作一个没有情感的机器人,只要我发布命令,他就必须无条件执行。每次报补习班,我总是强调课程的好处,却很少真正倾听孩子的意愿。

“儿子,你学这个会有很大帮助的,你愿意去吗?”

我满怀期待地看着他。

儿子总是默默地点头,眼中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无奈。

我从未意识到,这样的教育方式已经严重扭曲了孩子的天性。他从小就被我逼着每天弹两个小时的钢琴,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周末也被各种补课班占据,连画漫画这样的小爱好都被我呵斥为“不务正业”

然而,人毕竟不是机器人,不可能永远处于紧绷的状态。就像自然界中的羚羊,它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悠闲地吃草,只有在狮子来临时才会奔跑。人也是如此,需要适当的休息和放松。否则,免疫系统会失调,身体和心理都会出现问题。

我终于明白,儿子的抑郁并非一朝一夕所致,而是长年累月的消耗和压抑慢慢累积起来的。而我却一直将责任推到他身上,认为是他“出了问题”。

面对如今的困境,我不禁问刘老师:

“我该怎么做,才能帮儿子走出抑郁?”

03

1、无条件地陪伴

之前,当孩子向我倾诉:

“妈妈,如果你像我一样学习,你早就受不了了。”

我总会习惯性地反驳:

“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提供了最好的学习条件,你现在的处境已经比我当年好多了。”

却没想到这样的话语,无疑在孩子的心上又添了一道伤痕。

如今,在刘老师的指导下,我转变了思路,学会了放下批判,不再粗暴地评判孩子的行为对错。我开始用感受取代对错判断,尝试与孩子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

“妈妈,我真的好难受。”

儿子又一次向我倾诉。

我轻轻地抱住他,温柔地说:

“妈妈知道,妈妈会一直在你身边陪着你。你可以告诉妈妈你的感受,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

我鼓励孩子用语言来释放内心的负面情绪,让他知道,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会在他身边陪伴着他。

2、正面反馈的力量

刘老师建议我,在与孩子的对话中,要不断发现和肯定他的努力。我意识到,不能等到成绩出来时才夸奖孩子,而应该时刻关注他每一天的点滴进步。

比如,我发现孩子虽然每天都捧着手机,但除了玩游戏外,他还会浏览其他内容,包括自然科学、历史等各个领域。这其实是孩子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强的表现。

于是,我抓住这个机会,给予他正面的反馈:

“宝贝,妈妈注意到你今天主动学习了很长时间,真的很棒!继续加油哦!”

我笑着对儿子说。

儿子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和自信的光芒。那一刻,我知道我做对了。

刘老师指出,通过这样的正面反馈,能够帮助孩子逐渐摆脱了身上的负面标签,让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他才能逐渐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认知,即使遇到失败,也不会感到过于沮丧和受挫。

不到半年的时间,儿子的情绪变得更加稳定,整个人也变得更加自信和开朗。当我们再次去医院检查时,儿子的抑郁状态已经彻底消失了。他再次回到了学校,开始了正常的学习生活。看着他渐渐开朗的笑容和自信的眼神,我知道儿子已经成功走出来了。

陪儿子走出抑郁的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孩子没有正确答案,只有不断探索和实践。作为父母,我们要学会倾听、理解和支持孩子,让他们感受到爱和关心。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