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光岳楼,650年的翰墨书香
聊城光岳楼,650年的翰墨书香
光岳楼,这座矗立在山东聊城的古代楼阁,不仅是中国十大名楼之一,更是承载着650年历史沧桑的文化瑰宝。它见证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吟咏题词,更留下了多位帝王将相的足迹。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被誉为"镇城之宝"的光岳楼,探寻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光岳楼,因"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也"而得名,是中国十大名楼之一。它与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太白楼、滕王阁、蓬莱阁、镇海楼、甲秀楼、大观楼共同组成了中国十大名楼的璀璨群星。
光岳楼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50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楼阁之一。它不仅是宋元建筑向明清建筑过渡的代表作,更在古代建筑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光岳楼见证了中国建筑艺术的演变历程。
光岳楼的券形拱门上方门额,南曰"文明",北曰"武定",东曰"太平",西曰"兴礼"。一楼门内北面,在明间檐柱与金柱穿插枋上设鲁班神龛,当地流传着鲁班帮忙建楼的传说。二楼供"文昌帝君"之用,故名文昌阁。乾隆皇帝7次下江南,6次东巡,9次过东昌府,5次登光岳楼。并多次住在文昌阁内,曾先后为光岳楼赋诗13首。因此文昌阁也名"乾隆行宫"。
南面檐下悬有:"神光钟暎"匾,为清康熙皇帝所题,边缘装饰有龙纹、玉玺,蓝底金字。"光岳楼"匾为乾隆所题。"宇宙文衡"为清代安跃拔题。北檐下悬有: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为纪念光岳楼落成600周年而于1974年题写的"光岳楼"匾,白底黑字,气势磅礴。
东面檐下悬"太平楼阁"匾,为清康熙六十年(1721)"字压天下"的聊城籍状元邓钟岳所题。"紫气东来"匾为乾隆御笔。在西檐下,悬有"就日瞻云"匾,白底黑字,为清代史学家解岗题。"光岳楼"匾为我国著名的国宝级艺术大师朱复戡题。
光岳楼内藏有7通石碑和15方横条壁碑。其中,乾隆帝御诗碑一通,重修光岳楼记事碑6通中,各有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书丹、海源阁创建人物杨以增撰文石碑1通。15方壁碑分别嵌于一楼四周内外墙壁上,除有3方重修光岳楼记事碑外,其余均为咏颂光岳楼的诗赋碑。
《东昌府志》、《聊城县志》及现存碑刻中就记载了120篇咏赞光岳楼的诗文。清康熙四次登楼,乾隆皇帝九过东昌,六登光岳楼,并将光岳楼列为南巡三十六行宫之一。舒同、启功、溥杰、郭沫若等许多名家先后为光岳楼题写了匾额和楹联。光岳楼至今流传着关于鲁班帮忙建楼的传说。
光岳楼,这座承载着650年翰墨书香的楼阁,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