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申遗成功!中国第44项世界非遗诞生
春节申遗成功!中国第44项世界非遗诞生
2024年12月4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在巴拉圭首都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第44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
春节,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3000多年历史记忆的节日,终于获得了世界的认可。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不仅仅是一个时间节点,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它汇聚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情感,承载着人们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度凝结的集中体现。
春节文化具有独特的科学性、世俗性和包容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智慧,如天文历法、岁时节令等,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春节的世俗性及其作为共享文化符号的特性,使其成为全民传统节庆。同时,春节兼收并蓄了中华各民族的传统习俗和仪式,体现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如今,春节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全球性的文化现象。据统计,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近20个国家将春节列为法定节假日,从朝鲜、韩国、越南等“儒家文明圈”国家,到泰国、柬埔寨、菲律宾、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基督文明”国家的部分地区,春节的影响力无处不在。
在马来西亚,华人社区的“捞生”习俗象征着“越捞越升”的美好祝愿;在新加坡,人们互赠桔子寓意“好事成双”;在越南,7天的长假让民众有充足的时间与家人团聚;在韩国,传统的“祭礼和岁拜”仪式彰显着尊祖敬亲的孝道文化;在泰国,身着唐装的泰国人用潮汕话互祝“新正如意,新年发财”;在日本冲绳,人们在除夕夜食用象征团圆的肘子。
春节申遗的成功,不仅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到春节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中国第44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的申遗成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肯定,也是对全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贡献。它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世界。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期待春节文化能够继续发扬光大,成为连接不同文明、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春节的欢声笑语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