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创作中的汉字修辞技巧
对联创作中的汉字修辞技巧
对联,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创作不仅考验作者的文字功底,更需要巧妙运用汉字的音、形、义特点。通过对联中的修辞技巧,如串对、正对、反对、逆挽对和互成对等,创作者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现出丰富的内涵和韵味。掌握这些技巧不仅能提高对联的艺术价值,还能展现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智慧。无论是春节贴春联还是日常文化活动,了解并运用这些修辞手法都能让你的作品更加精彩纷呈。
串对:一气呵成的流畅之美
串对,又叫流水对。一般的对联,上联和下联是平行的两句话,各自意思完整。但也有的对仗上联和下联之间往往一气呵成,分别独立来读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这种对联如流水一般,它的前后两个句子通常表承接关系,在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一副对联从形式看是两句话,但意思并不互相对立,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成两句来说。也就是这两句话在理解时应该是如同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所以叫做流水对或串对。关于流水对,有这样的说法:“古人律诗中之流水对,常为难得之佳联,即因其一气呵成,畅而不隔,如行云流水,妙韵天成也。”如:
未出土时先有节;
纵凌云处也无心。(清 郑板桥联)
直登云麓三千丈;
来看长沙百万家。(长沙岳麓山联)
已过三万八千日;
方知四十九年非。(古人五十自寿)
正对:相辅相成的和谐之美
正对,又称真对、的对。对联中上下两句角度不同,意思互相补充,内容相近或相关,上下联各言其是,两句并列,但两者有形成十分和谐统一的整体。如:
两岸晓烟杨柳绿;
一园春雨杏花红。 (清 车万育《声律启蒙》)
阅尽人情知纸薄;
踏穿世路觉山平。(古格言联)
近水楼台先得月;
向阳花木早逢春。(古格言联)
反对:对比鲜明的张力之美
所谓反对,顾名思义,就是上下联意思相反。因为意思相反,就形成了上下联的鲜明对比,引人注目,能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如:
一味黑时犹有骨;
十分红处便成灰。 (清朝徐宗干咏炭联)
贫穷说话牙无力;
富贵骄人鼻有声。
“贫穷”对“富贵”、“无力”对“有声”,对比鲜明,亦为对比修辞。古人将反对也叫背体对,背体对一名,首见唐·皎然《诗议·诗有八种对》,曰:“背体对,诗曰:‘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进”、“退”为反义词。又如唐·崔曙《途中晓发》:“云轻归海疾,月满下山迟。”“疾”与“迟”互为反义词,相互对偶,造成背体对。 古人认为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因为正对,常易犯“合掌”之忌,而反对,不会犯合掌之忌;正对要拓开思路较难,通常都顺着上句下去,而反对则至少要从反向着眼,很容易拓开思路。古人从多数例句进行过考察,也结合自身的体会,自然得出了“反对优于正对”的结论。所以对联中的反对很多,如:
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
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此联一是说明代解缙对父亲联,一是说清代梁启超对父亲联。“大”与“小”、“暗”与“明”、“藏”与“察”互为反义词,相互对仗,是为背体对。
逆挽对:逆向思维的巧妙之美
逆挽对,是指对偶两句语意有先有后,把后发生的先说,先发生的后说,两句前后语意顺序颠倒。将未发生的事先写,是因为此事重要,能够一开始就给人一个强烈印象;把先发生的事在后面写,既可以衬托出句,介绍前事产生的原因、背景。凡违背时间先后顺序或事物发展因果关系写出的对偶句,就好像逆水行舟一般,其间阻碍甚多,行走也十分困难,所以一定要请人助力,拉纤挽绳。“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唐·李商隐《马嵬》)这种对格与流水对相反,如清·纪晓岚联:
今日门生头叩地;
昨宵师母脚朝天。
互成对:词语呼应的精巧之美
互成对是指一句之中连用两个同类或近类词语,再两两对举的偶对格式。可以将其分为实字互成对、虚字互成对和虚实互成对三种。这实际上是当句对的一种。
山河千古在;
城郭一时非。
此为宋·文天祥《南安军》中诗句,“山”与“河”相对,“城”与“郭”相对。
正邪自古同冰炭;
毁誉如今辨伪真。
此为杭州西湖岳墓联。“正”与“邪”,“冰”与“炭”,“毁”与“誉”,“伪”与“真”皆单字自对。
向宝幼时应对塾师联:
日月两轮天地眼;
诗书万卷圣贤心。
“日”与“月”、“天”与“地”,“诗”与“书”、“圣”与“贤”分别相对。
谐音对:语音游戏的趣味之美
利用汉字语音相谐的特点创作出来的联语。谐音对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谐音字全部在联语的字面上,如明代才子唐伯虎对画儒张灵句:
贾岛醉来非假倒;
刘伶饮尽不留零。
“贾岛”和“假倒”读音相同,意思不同。贾岛酒量不好,说自己不是假倒,而是真醉了;“刘伶”与“留零”谐音,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 “刘伶饮尽不留零”正是取其饮酒必尽之意。
鸡饥盗稻童筒打;
暑鼠凉梁客咳惊。
此联传说是宋代贾仁赴京赴考途中,见几只鸡偷食稻谷,被儿童用竹筒赶走,他灵机一动,吟出上联;后来,在一个夏日的中午,他躺在旅店的床上休息,忽然一阵咳嗽,几只在屋脊上嬉戏的老鼠受惊躲了起来,于是灵机一动,脱口对出了久思不得的下联。上例中上、下联各用了3组谐音字。
第二种情况即部分谐音字不体现在字面上,下面一联传说是解缙对某友联:
船尾拔钉,孔子生于舟末;
云间闪电,霍光出自汉中。
上联字面上是钉孔打在船尾,谐音寓意孔子生于周末(周朝末年),下联指闪电光舞动于天空(汉为云汉的意思),寓意汉光武帝是汉朝的中兴之主,或者说汉光武帝是两汉时期的人。“舟”谐“周”,“霍光”谐“火光”。
顺风帆逆风帆,帆迟帆快;
涨潮橹退潮橹,橹直橹扳。
此联传说为祝允明(枝山)对某友联。“帆迟”谐“樊迟”,孔子弟子;“帆快”谐“樊哙”,汉初大将;“橹直”谐“鲁直”,宋黄庭坚字;“橹扳”谐“鲁班”,古代巧匠 。祝枝山《猥谈》载陈恰八岁时对父联也有几分相似:
两艇并行,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
八音齐奏,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
变读对:同音异义的智慧之美
利用汉语词汇中同音异字的特点作联,从与联句同音的字中理解作另一种或几种含义,但这种含义必须通过语气、节奏的变化来实现,否则就是谐音对或双关对。如唐?李群玉应塾师对:
庭前种竹先生笋;
庙后栽花长老枝。
如果只凭读音的节奏和语气变化可以理解为 “庭前种竹先生损”、“庙后栽花长老姿”或“庙后栽花长
对联创作的基本原则
对联创作不仅要掌握各种修辞技巧,还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 字数相等: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 词性对应: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 平仄相合:上下联的字要平仄相反,形成抑扬顿挫的音韵美
- 内容相关:上下联在意义上要相互关联,避免重复
实战演练:尝试创作一副对联
让我们尝试运用这些技巧创作一副对联:
上联:春风拂面桃花笑
下联:秋雨敲窗梧叶愁
分析:
- 字数相等:上下联都是7个字
- 词性对应:春风-秋雨,拂面-敲窗,桃花-梧叶,笑-愁
- 平仄相合:春(平)风(平)拂(仄)面(仄)桃(平)花(平)笑(仄)
秋(平)雨(仄)敲(平)窗(平)梧(平)叶(仄)愁(平) - 内容相关:上下联都描绘了季节特征,且形成对比
通过对联创作中的各种修辞技巧,我们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创造出无限的意境和韵味。无论是节日庆典还是日常文化活动,掌握这些技巧都能让你的作品更加精彩纷呈。不妨尝试创作一副属于自己的对联,感受汉字的魅力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