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发布痛风食养指南,中医调理助力防治
国家卫健委发布痛风食养指南,中医调理助力防治
“痛风已悄然年轻化,且发病率逐年攀升,这不仅是一种疾病,更是现代人生活方式的警示。”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专家肖月星主任如是说。痛风,这个曾经的“帝王病”,如今已悄然年轻化,且发病率逐年攀升。幸运的是,中医食疗为痛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成人高尿酸血症与痛风食养指南(2024年版)》:科学食养的权威指南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成人高尿酸血症与痛风食养指南(2024年版)》为痛风患者提供了全面的食养指导。该指南基于营养科学理论、中医食养理论和相关慢性病科学研究文献证据,提出了7条核心食养原则:
食物多样,限制嘌呤:每天摄入谷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大豆坚果等食物,食物品种每天不少于12种,每周不少于25种。严格控制高嘌呤食物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等。
蔬奶充足,限制果糖:每天摄入不少于500克的新鲜蔬菜,推荐摄入300毫升以上的奶及奶制品。限制果糖含量较高的食品,如含糖饮料、鲜榨果汁等。
足量饮水,限制饮酒:每天饮水2000~3000毫升,优先选择白水、柠檬水、淡茶等。避免过量饮用浓茶、浓咖啡等,严格限制酒精摄入。
科学烹饪,少食生冷:采用少盐少油的烹饪方式,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烹调油不超过25~30克。避免食用生冷食品,如冰淇淋、生冷海鲜等。
吃动平衡,健康体重:维持健康体重,BMI在18.5~23.9kg/m²之间。每周进行4~5次、每次30~6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
辨证辨体,因人施膳:根据个体体质和临床症状,合理选择食材。例如,湿浊证患者可食用薏苡仁、橘皮、茯苓等。
因地因时,择膳相宜:根据地域和季节特点,选择适宜的食材和食谱。
中医食疗:从日常养护到中药调理
除了遵循《指南》中的食养原则,中医食疗还强调日常养护和中药调理的重要性。一位痛风患者分享了他的经验:“我通过早睡早起、健康饮食、外敷养护和适量运动,成功缓解了痛风症状。”
早睡早起: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晚11点前入睡,保证8小时的黄金睡眠时间。
健康饮食:饮食清淡,多吃新鲜水果蔬菜,每天饮水不低于2000毫升。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高嘌呤食物,严禁饮酒。
外敷养护:使用远红外理疗贴或止痛贴,每次可持续8-10小时,有效缓解疼痛和炎症。
适量运动:每天运动30分钟到1小时,选择游泳、瑜伽、乒乓球等有氧运动。
此外,中药茶饮也是中医调理痛风的重要方法。推荐5款中药茶饮:
荷叶茶:清热健脾、利湿,适合降尿酸。
竹叶茅根饮:具有显著的利尿作用,促进尿酸排出。
葛根茯苓茶:加速尿酸排泄,改善整体健康状况。
木瓜车前草薏仁饮:降低尿酸、预防痛风。
茯苓薏仁茶:适合喜欢吃肉、海鲜、火锅和啤酒的人群。
最新研究:DASH饮食和中药方剂的效果
最新研究显示,DASH饮食(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和地中海饮食对痛风有益。这些饮食模式强调水果、蔬菜、全谷物、低脂乳制品、瘦肉、鱼类、坚果和豆类的摄入,同时减少饱和脂肪、总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
一位35岁的痛风患者赵先生,在中医调理下,通过服用中药方剂和针灸治疗,成功缓解了痛风症状。该方剂由牛膝、杜仲、枸杞子、薏苡仁、泽泻、土茯苓、萆薢、秦艽、黄柏、苍术、丹参、赤芍、桃仁、红花组成,具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补益肝肾、利水渗湿的功效。
结语:科学食养,专业指导
痛风的中医食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肖月星主任提醒:“每个人体质和病情不同,治疗方案需要个体化。选择中医治疗痛风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依据病史、体质、舌苔脉象辨病论治,合理应用方剂及治疗方法,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通过科学的食养方法,不仅可以减轻痛风带来的痛苦,还能提高生活质量。让我们一起关注痛风,关爱健康,从日常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开始,预防和控制痛风的发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