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晓光教授解读:病毒性肝炎最新诊疗进展
窦晓光教授解读:病毒性肝炎最新诊疗进展
2023年,全球在病毒性肝炎诊疗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窦晓光教授看来,这些进展为实现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危害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持。
窦晓光教授:病毒性肝炎诊疗领域的权威声音
窦晓光教授作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专家,在病毒性肝炎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2024年2月,她应邀在“肝脏疾病2023年度前沿进展研讨会”上,详细介绍了病毒性肝炎领域的最新诊疗进展。
全人群HBV感染筛查:实现早期诊断的关键
HBV感染仍然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健康问题。据Polaris 2023年12月报告数据显示,全球乙型肝炎诊断率仅14%,治疗率仅8%,诊断率和治疗率均非常低。在中国,尽管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诊断率已从2016年的19%升至2022年的24%,治疗率从11%升至15%,但仍与WHO提出的目标相距甚远。
2023年,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发布,重点强调了一般人群HBV感染筛查的重要性。指南建议使用灵敏方法检测HBV DNA,并积极扩大抗病毒治疗人群范围。美国密歇根大学Anna Lok教授也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综述,强调应筛查HBsAg和HBV DNA,以明确诊断并指导治疗。
抗病毒治疗新药:功能性治愈的希望
在2023年的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ASL)年会和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年会上,报告了众多慢性乙型肝炎(CHB)新药相关II期或III期临床试验进展。尽管单一靶点药物均不能在短期内实现临床治愈,但不同靶点药物的联合治疗策略显示出积极前景。
其中,小干扰RNA(siRNA)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尤为引人注目。例如,Xalnesiran(RG6346)是靶向HBV基因组S区GalNAc结合的双联siRNA,研究显示治疗后HBsAg下降明显且持久。VIR-2218(siRNA)靶向HBV全部主要转录基因,同样表现出显著的HBsAg降低效果。
最近,《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侯金林教授领衔的2期随机试验Piranga研究,评估了小干扰RNA分子xalnesiran联合或不联合免疫调节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xalnesiran联合免疫调节剂治疗显著提高了HBV感染患者的HBsAg转阴率。
早期诊断技术:精准医疗的基础
在病毒性肝炎的早期诊断方面,PCR技术和超敏核酸检测的应用显著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超敏核酸检测能够检测出更低浓度的病毒核酸,为隐匿型HBV感染的诊断提供了可能。此外,前S1抗原作为HBV包膜蛋白的一部分,能够更早地反映出HBV感染的状态,尤其适用于急性感染的早期诊断。
实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危害的目标,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共同努力。尽管在疫苗预防、感染筛查、早期诊断和抗病毒治疗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全球乙型肝炎诊断率和治疗率仍处于较低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强筛查和治疗工作。同时,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和应用也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支持。
面对这些挑战,国际社会正在积极行动。中国在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下一步将重点推进成人接种工作。广东省启动了大规模筛查项目,计划到2026年实现20-70岁目标人群70%的筛查覆盖率。这些举措为实现2030年目标注入了新的动力。
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工作任重道远,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合作的深化,我们有理由相信,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危害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