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东北第四宝”榛蘑:从野生到人工栽培的现代农业探索

创作时间:
2025-01-22 03:31:0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东北第四宝”榛蘑:从野生到人工栽培的现代农业探索

榛蘑,学名蜜环菌,是一种珍贵的野生食用菌,主要生长在东北地区的山林中。它无法人工培育,被誉为“东北第四宝”,是当地著名的山珍之一。榛蘑不仅美味,还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提高免疫力、促进消化等功效,是餐桌上的健康食材。

榛蘑多见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尤其偏爱榛树密集的林地。它们通常在夏末秋初雨后出现,需要湿润且半阴的环境。土壤要求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以微酸性(pH 5.5-6.5)砂质壤土为佳。

榛蘑的子实体呈伞形,菌盖多为淡土黄色至浅黄褐色,老后颜色变深,表面有平伏或直立的小鳞片,边缘常具不明显的条纹。菌褶直生至弯生,白色或稍带肉色。菌柄细长,圆柱形,基部稍膨大,有白色或淡黄色的绒毛,内部松软至空心。

榛蘑属于中温型菌类,菌丝体在 6 - 28℃范围内均可生长,适宜温度为 15 - 25℃。子实体形成和发育的温度范围较窄,一般在 12 - 20℃之间,最适温度为 14 - 18℃。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榛蘑的生长和发育,高温可能导致菌丝老化,低温则可能抑制子实体的形成。

榛蘑生长需要较高的空气相对湿度和培养料湿度。菌丝体生长阶段,培养料的含水量以 60% - 65%为宜,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 60% - 70%。在子实体形成和发育阶段,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 85% - 95%,此时培养料的含水量可适当提高到 70% - 75%。湿度过低会使子实体干缩,影响产量和品质;湿度过高则容易引发病虫害。

榛蘑菌丝体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黑暗环境有利于菌丝的生长。但在子实体形成和发育阶段,需要一定的散射光,适宜的光照强度能诱导子实体的形成,促进其正常发育。过强的直射光会抑制子实体生长,甚至导致子实体死亡。

良好的通风条件对于榛蘑生长至关重要。在菌丝体生长和子实体发育过程中,都需要新鲜空气的供应。通风不良会导致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影响菌丝体的呼吸作用和子实体的分化,容易引起病虫害滋生。

榛蘑多生长在富含腐殖质的森林土壤中,其菌丝体与某些树木的根系形成外生菌根。人工种植时,土壤应疏松、肥沃、透气性好,pH 值在 5.5 - 7.5 之间。

榛蘑菌种培养常用的培养基有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麦芽汁琼脂培养基等。对于大规模生产菌种,还可以根据当地资源情况,利用一些农副产品如玉米粉、麸皮等配制综合培养基。例如,一种常用的综合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 200 克、葡萄糖 20 克、琼脂 20 克、麸皮 50 克、磷酸二氢钾 3 克、硫酸镁 1.5 克、水 1000 毫升。这种培养基营养丰富,能满足榛蘑菌丝体生长的需要。

在菌种培养过程中,温度控制在 20 - 25℃为宜。将接种后的培养皿或试管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 60% - 70%。在菌丝体生长初期,要避免频繁移动培养物,以免影响菌丝的生长。当菌丝长满培养基表面后,可以进行扩繁或用于接种栽培袋。

榛蘑培养料的配方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当地资源进行调整。一种常用的配方为:阔叶树木屑 78%、麸皮 20%、石膏粉 1%、蔗糖 1%。另一种配方可以是:玉米芯 50%、阔叶树木屑 30%、麸皮 15%、豆饼粉 2%、石膏粉 1.5%、过磷酸钙 1.5%。这些配方中的原料要保证新鲜、无霉变,并且在配制前要充分干燥。

按照配方比例称取各种原料,先将木屑、玉米芯等主料混合均匀,然后将麸皮、豆饼粉、石膏粉、过磷酸钙等辅料撒在主料上,再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培养料的含水量要达到 60% - 65%,判断方法是用手紧握培养料,指缝间有水渗出但不滴水为宜。配制好的培养料要进行堆制发酵,以杀死其中的病原菌和害虫,同时使培养料中的营养成分更有利于菌丝体的吸收。堆制发酵时,将培养料堆成高 1 - 1.5 米、宽 1 - 2 米的梯形堆,每隔 3 - 5 天翻堆一次,共翻堆 2 - 3 次,发酵时间约为 15 - 20 天。

选用合适规格的聚乙烯塑料袋,一般为 17×33 厘米或 20×40 厘米的规格。将发酵好的培养料装入袋中,每袋装料量约为袋容量的 3/4,装料要松紧适度,避免过紧影响菌丝生长,过松则容易导致培养料与菌丝体接触不良。装袋后,用绳扎紧袋口,在袋上打几个透气孔,孔的直径约为 0.5 - 1 厘米。

接种工作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可以在接种箱或接种室内,使用酒精灯、紫外线灯等进行消毒。接种时,将菌种从培养瓶或培养袋中取出,分成小块,接入栽培袋的培养料中。一般每袋接种量为培养料重量的 10% - 15%。接种后,迅速将袋口扎紧,防止杂菌污染。

接种后的栽培袋要置于适宜的环境中培养菌丝体。培养室温度控制在 20 - 25℃,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 60% - 70%。培养过程中要注意通风换气,每天通风 1 - 2 次,每次通风 30 分钟左右。同时,要定期检查菌丝体的生长情况,若发现有杂菌污染的栽培袋,要及时清理,以免影响其他栽培袋。一般经过 30 - 40 天的培养,菌丝体可长满栽培袋。

出菇场地可以选择在室内或室外搭建的菇棚内。室内出菇要保持环境清洁、通风良好、有一定的散射光。室外菇棚要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通风向阳的地方搭建,菇棚内要设置床架,床架的高度和层数可根据菇棚的高度和实际需要确定。在出菇前,要对场地进行消毒处理,可使用石灰水、多菌灵等消毒剂进行喷洒。

当菌丝体长满栽培袋后,将栽培袋移至出菇场地,解开袋口,将菌棒排场在床架上或地面上。排场后,要通过调整环境条件来催菇。此时,要增加空气相对湿度至 85% - 95%,适当降低温度至 12 - 18℃,并给予一定的散射光刺激。同时,加强通风,保持空气新鲜。经过 5 - 7 天的催菇处理,子实体开始形成。

现代农业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榛蘑栽培方式。通过先进的菌种培养技术和智能化的生长环境调控,不仅提高了榛蘑的产量和品质,还解决了人工种植中的诸多难题。这些新技术的应用,让我们离实现大规模、高效、可持续的榛蘑人工种植目标越来越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