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创新演绎,为春节增添新活力
非遗文化创新演绎,为春节增添新活力
“年味”似乎一年比一年淡,这与个人年龄的增长、社会文化的变迁有关。年龄的增长一方面会让人对反复经历的节日内容失去敏感,另一方面也会让人渐渐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文化则是一群人共有的生活模式,其中包含了人类抵抗死亡恐惧与死亡悲伤的重要方式,前者主要是文化世界观,后者主要是群体归属感。
在西方,因为工业革命、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发生较早,个体主义文化的发展历史更长,死亡更多引起人的恐惧,而管理死亡恐惧的文化主要是个体以符合公共价值观的方式获得自我实现、自尊(如成为一个成功的、有尊严的医生、律师),由此感觉即便个体肉身消亡,仍能以文化符号的形式获得精神的不朽。而在东方,集体主义文化较为盛行,死亡对于个体意味更多的是与他人的分离,而不是自我的毁灭。因此,死亡更多引发人的悲伤,而管理死亡悲伤的文化主要是个体融入其所属的群体——特别是家族,以群体的方式延续自己的精神存在(如帮助家族发展和香火延续,最终成为一个被家族成员爱戴、怀念的成员)。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祭祀天神和祖先的仪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逐渐演变成为人们庆祝新年和迎接新生活的时刻。在世界范围内,与春节类似的节日还有圣诞节、犹太新年等,它们都是人们纪念时间流逝、迎接下一个时间周期的节点。这些节日的形成、发展与死亡的集体意识和反思有关,但是中国人超验的宗教精神相对较弱,更多的是对现世的关心。面对时间的流逝与死亡的逼近,中国人的情绪反应主要是悲伤而不是恐惧,且往往通过祖宗祭祀、香火延续和家族亲情来应对生命的无常。
春节的每一项习俗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意义和历史叙事。例如,年夜饭是家庭成员团圆的象征,每一道菜都有着特别的寓意;而红包则代表着长辈对晚辈的祝福和好运。这些传统习俗构成了春节的文化核心,是代代相传的家族记忆。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姓氏家族为单位进行竞争、合作的“家天下”结构,集体主义往往以家族为边界。因此,春节更多的是一个家族团聚、欢庆、加深内部关系与合作的节日。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个体主义越发盛行,社会化大生产分工不断发展,年轻人通过学校、单位等非血缘的社会结构认识同学、同事,并从中找到朋友、爱人,家族的作用、干预越来越少。因此,现代人对春节的感受或许与过去的人有所不同。再者,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的流动一方面造成了家族成员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另一方面导致许多人在春节期间无法回家。现代的通信技术使得节日祝福更为便捷,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最后,全球化进程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现代人接触到了来自外国的文化,促成了本国文化的变迁、多元化,进而导致家族成员间观念、信仰的差异。上述因素共同作用,影响了家族内部的团聚和精神融合。
对于传统的中国社会,节日也有点缀日常生活的功能,人们在重复的劳作中得到集体的休息、娱乐,而现代人则还可以在双休日及其他节日中寻找朋友聚会、娱乐,因此对传统节日的感受可能不如过去的人那么深刻。再者,在传统社会,科学并未普及,春节的许多庆祝形式源于人们对未知神秘力量的畏惧和朴素的祈愿,如《吕氏春秋·季冬记》中说,古人在“除夕”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疠之鬼”。而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些元素已经失去了曾有的内核动力,甚至有些“迷信”的意味。
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虽然可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但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现代化的影响在改变着春节的形式,但它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将永远存在于中国人民的心中,如对亲情的重视、对美好明天的祈愿、对国泰民安乃至人类和平发展的憧憬。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春节如何在保持传统的同时拥抱变化,将是对华人社会智慧的考验。现代化、全球化为春节的创新、传播提供了机遇。在世界各地,无论是华人社区还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非华人群体,都可以见到春节庆祝活动的身影。这种跨文化的互动不仅增进了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为春节的传统习俗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的春节可能会更加多元化,不仅是华人的节日,也可能成为全球范围内庆祝和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既要坚持传统的精髓,也要勇于接受和融入新的元素,让春节文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继续繁荣发展。
创新和怀旧是人类的根本需求,也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两股动力。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如何保持春节文化的传统精神,同时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一方面,传统习俗如家庭团聚、传统美食、怀念祖先等核心价值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创新方式如团体户外运动、桌游、跨国拜年、线上聚会、电子红包、虚拟现实体验等,可以让传统节日焕发新的生机。
所有民族都有文化的变迁,也存在怀旧与创新两种相互平衡的动力。西方的圣诞文化同样也在不断地变迁甚至“变味”。事实上,中国古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也会感到“年味”递减、缺乏新意,而世事的变迁又会让他们产生今非昔比的感觉。
人类的文化经历了“由合到分,又从分到合”的过程,就像春节文化所承载的家族分离与团圆的历程。人类原本有着相似的文化,只是因为迁徙到不同地区而出现了文化的“变迁”,发展出了不同的文化以适应各自的环境。而现代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发展又让不同文化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让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融合成为现实。
2月4日19:30,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春非遗之夜》将在CCTV3、CCTV15、央视频同步播出,在立春日邀请全国观众用非遗打开春天,共享好听、好看、好吃、好玩的非遗盛宴。
节目内容让多元艺术形式与丰富的非遗元素碰撞出新的火花,将为观众带来别开生面的融合表演:耳熟能详的原版歌曲将融入傣族象脚鼓舞等非遗项目,王凯、上上、霍元圆三位美声唱将为观众传递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武术表演将与醒狮表演相配合,用最昂扬的精气神为观众送去龙年祝福;葫芦丝、藏戏、藏鼓、马头琴、呼麦、冬不拉、热瓦甫、手鼓等多种非遗音乐形式交融,龚琳娜用歌声唱出纵览四方的气势。
此外,四川、天津等地的表演嘉宾,将用歌曲为观众盘点家乡非遗美食;黄龄和希林娜依·高将在国风舞台上,呈现“一键换装”。与传统文艺晚会相比,《新春非遗之夜》还为观众打造了沉浸式观演空间,随着镜头的移动和节目变换,观众将感受到身临其境般游城、逛大集的快乐。
跟随重庆铜梁龙艺术团、广东赵家狮南国醒狮团,环绕永定城门奔跑;在孩童嬉戏打闹着的顽皮巷向非遗传承人们请教传统手艺,欣赏浙江乌镇竹编、天津温派面塑、江苏徐州香包、上海灯彩等非遗项目的魅力;在食神街品尝非遗美食,陕西关中礼馍、江苏高庄豆腐干、四川李庄白肉、重庆泡菜火锅等近百种美食……《新春非遗之夜》的观演场地亦是一座具有丰富情景空间的非遗年货市集,将演出和游园相结合,带给屏幕内外的观众强互动性、深度沉浸的节目观看体验。
在大屏表演之外,《新春非遗之夜》节目也在新媒体领域持续发力。从1月20日到2月4日,节目推出16支“大话非遗”系列短视频,以“龙年说非遗,我来出道题”的趣味形式为观众介绍香河肉饼等16项非遗项目。1月23日,“家乡的非遗‘推荐官’”活动上线,尼格买提推荐家乡新疆的十二木卡姆,鞠萍推荐家乡山东的花饽饽,月亮姐姐推荐家乡山西的鱼羊包……《新春非遗之夜》鼓励全国观众和节目主持人一起推荐家乡非遗、讲述地域文化。
据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联合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中信国安集团举办“龙年非遗大集”,支持《新春非遗之夜》的筹备拍摄工作。
《新春非遗之夜》的观演场地是一座非遗年货市集,让演出和游园相辅相成,在浓浓年味儿中营造沉浸式演出氛围。节目邀约总台主持人、歌手、演员共同组成“非遗推荐团”,他们在节目中介绍家乡的非遗年俗,表演非遗元素的文艺节目。
贴春联、贴年画、逛庙会、观花灯、捏面人、舞狮、舞龙……这些传承了千百年的民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春节的标志性符号。丰富多彩、寓意吉祥的非遗产品和非遗活动把春节装点得格外温馨喜庆,使年味儿更浓更足,凸显了非遗对于过好我们的节日的独特价值。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节日,过好自己的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而与节日相关的非遗不仅可以营造节日气氛,更可以凸显节日特点,展现民族精神特质。
以春节贴春联为例,贴春联是一项有千年历史的民俗,上下两联文字代表了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和祝愿。“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辞旧迎新之际,一副寓意和笔墨俱佳的春联可以令门楣增辉。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爱好和平的民族,春联把中国人心底的所思所盼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不论是对富裕生活的期盼、对家人平安的祝福、对事业顺利的渴望,还是对国泰民安的祝愿,都写得明白晓畅,一目了然。中华民族是一个敬惜文字的民族,中国人相信文字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够驱邪纳福。这种思想源远流长,从中国文字诞生起就一直延续了下来。文字对于人类迈进文明,其作用不亚于火。春联就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文化、重视文字的特点。春联能以对仗押韵的方式呈现出来,从民俗演变成一种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具的艺术形式,成为对联,成为我国所特有的一种文体形式,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生生不息的内在生命力。今天,写春联、贴春联、赏春联已是春节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一副小小的春联就能透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民族精神,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节日与非遗是一个整体,要过好我们的节日,享受节日气氛,就要注意完整保护非遗及民俗风情。做减法容易,做加法很难,那需要成百上千年的积淀。
保护非遗,就是传承文化、赓续文脉。做好非遗保护工作,把非遗技艺和非遗文化原汁原味、完完整整地传承下去,体现的是对历史对文化的尊重与敬畏。一个珍视自己历史文化遗产的国家,必定拥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必定会守护文化主体性,必定会在风云变幻的潮流中站稳脚根。
让非遗助力我们过好自己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