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整与灵活:对联对仗技巧完全攻略
工整与灵活:对联对仗技巧完全攻略
对联,又称对偶、楹联、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它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汉语特有的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植根于民间,流传千古,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对联的内容包罗万象,根据不同的主题和用途,可以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行业联、名胜联等。对联的创作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包括字数、词性、平仄、对仗等方面。对联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并受到人们的喜爱,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密不可分: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言简意赅,意蕴深远;雅俗共赏,老少咸宜。
对联创作中,对仗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巧之一。根据对仗的宽严程度,可分为工对、宽对、失对三种。
工对:严谨的对仗艺术
工对,也称严对,要求严格遵守对仗的“六相”原则,即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特别是词类对仗,要求所对仗的词属于同一小类。在我国传统的诗联创作中,词可划分为28小类,包括天文类、地理类、时令类、宫室类、器物类、衣饰类、饮食类、文具类、文学类、植物类、动物类、形体类、人事类、人伦类、代名类、方位类、数目类、颜色类、干支类、人名类、地名类、同义连用字类、反义连用字类、连绵字类、重叠字类、副词类、连介词类、助词类。
例如福建福州小西湖的一副对联:“桑柘几家湖上社;芙蓉十里水边城。”“桑柘”与“芙蓉”同属植物类,“几”与“十”同属数词类,“湖”与“水”同属地理类,“上”与“边”同属方位类,“社”与“城”同属宫室类,堪称工对的典范。
再如“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这副对联中,“一”与“万”、“二”与“千”、“三”与“五”都是数目对,“诗”与“古”、“表”与“秋”、“鼎”与“原”则分别属于文学类、时令类和地理类的对仗,工整严谨,令人叹为观止。
宽对:灵活的对仗艺术
相对于工对而言,宽对在对仗的要求上可以适当放宽。宽对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相同的词性即可对仗,不必再分小类。例如“一庭芳草围新绿;十亩藤花落古香。”这副对联中,“芳”为形容词,“藤”为名词,但同是修饰后面的形容词,对亦可也。
二是不同词性的词只要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亦可对仗。如北京古藤书屋一联:“一庭芳草围新绿;十亩藤花落古香。”“芳”为形容词,“藤”则为名词。但同是修饰后面的形容词,对亦可也。
三是上下联语法结构有异。如董必武挽谢觉哉联:“长征老战士;文革病诗人。”上联为偏正结构,下联则为动宾结构(使诗人病),但字面对仗还是工整,并无失对之嫌。
四是同字对仗。工对忌重字,宽对则不避。最典型的莫过于岳阳楼一联:“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天下”二字完全重复。但用在这里似乎并不使人感觉重复。而且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气势。
五是局部不对。如集毛泽东、周恩来诗(词)句一联:“不到长城非好汉;难酬蹈海亦英雄。”全联仅有“长”与“蹈”不对,作为一副集联,也算难能可贵的了。
失对:对仗的瑕疵
上下联全体或部分完全不符合对仗规则的,即为“失对”。全联完全失对者,自然不算是对联,而部分失对者,则称之为“病联”。古今联坛,“失对”与“病联”可以说比比皆是,甚至在一些名家名联中也并不罕见。
如佚名题乌江项王祠联:“司马迁本汉臣,本纪一篇,不信史官无曲笔;杜师雄真豪士,临祠大哭,至今草木有余悲。”联中“本纪一篇”与“临祠大哭”,全不对仗,是典型的“失对”。
对联创作的基本技巧
理解对联基本规则:对联的基本规则主要包括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谐三个方面。字数上,上联和下联的字数必须一致;词性上,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形成工整对照;平仄方面,按照古代诗词的声调规则,上联尾字通常为仄声(即上声、去声或入声),下联尾字则为平声,以达到音韵和谐的效果。
把握主题内容:写对联时要先明确主题,无论是节日庆典、婚庆寿宴,还是描绘景色、抒发情感,都要围绕主题进行构思。内容既要贴切主题,又要富含深意,既能展现生活情趣,又能体现文化内涵。
运用修辞手法:对联创作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借代、双关等。这些手法的运用可以使对联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染力。
锤炼语言文字:对联的语言应力求精炼而寓意深远,每一个字都需精心挑选,既要符合格律要求,又要有较强的表达力。尤其是对仗的部分,力求做到“字字珠玑”,让人读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
反复推敲修改:好的对联往往需要经过多次修改打磨。在初稿完成后,应反复诵读,检查是否符合对联的格律要求,审视其意境是否深远,表达是否准确,以及整体的和谐美感。
对联创作的注意事项
避免合掌:对联尽力求工,但求工太过,走上反面,形成同义反复,则是作联之大忌。诗联学中称之为“合掌对”。如下一联:“长空展翅;广宇翔云。”长空,即广宇也。展翅,亦翔云也。八个字中,四个字乃白用矣!合掌!不成联对。
巧用变格:任何格律都不是铁板一块,否则就会束缚实际创作。对联的对仗也存在一些权变,可称之为变格对仗。“变格”的出现丰富和发展了对联的对仗技巧。变格对仗主要有借对、自对和蹉对等。
借对:在使用某个字词的甲相时,又借用该字词的乙相来与另一个字词相对。借对又谓之“假对”。借对分为如下几种:借音对、借形对、借声对、借通假字对。
自对:自对,亦称“当句对”、“就句对”、“边对”,即“于一句中自行对偶。”这种对法起源于唐代的诗文创作,后在对联中逐渐使用开来。从对仗的字数上看,有单字自对与非单字自对。
- 创新与突破:在继承传统对联格律的基础上,现代对联创作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例如,现代对联创作在押韵形式上更加多样化,不仅限于传统的平仄对仗,还融入了现代诗歌的自由韵律。同时,对联的内容也更加贴近生活,反映人们的现实关怀。
对联创作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文学素养的体现。通过对“工对”、“宽对”、“失对”等对仗方法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对联创作的基本技巧。无论是追求严格的“工对”,还是灵活运用“宽对”,甚至是挑战“失对”,都能让我们在对联的世界里游刃有余。快来一起探索对联创作的魅力吧!